茶之味非附庸风雅所能解,而是明心自知。
一如禅语拈花微笑,法只可慧心于胸,不可说,说出来都是错。茶有品、饮、喝、吃之法,品是静,近于禅,其他三者是动。当然词义变迁对四者混用,但是四者混用如心静则是同理,用何词来表达则无关紧要。心动茶为饮品,心静茶为境界。拘于形式而失之内容是饮茶之大误。许多人为了形式而进入茶馆,自以为得茶之趣,则本身离茶趣就千里之远。草庐闹市之中但得心静茶味也扑鼻而来。如论语中所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茶本为“草、木”相合,人居于草木之中,则万物会于心,三者统一方为“茶”草木为自然之物,人亦然,三者合即“天人合一”茶道与禅、道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近于古人置音律、哲学境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同理。境界是心胸,同时也是饮茶之态度。但是居于红尘之中,与静态自然的草木和谐为一体,体会天地道心实数不易。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以为在喝茶的时候,品味一下人生才是清福。
红尘中的繁华不过是身外之物,名利相争伤人亦伤己,来来往往都是客,灯红酒绿不过是一场浮华的云烟。在攘攘熙熙为名来,熙熙攘攘为利往的时代,我们不妨把实用的心放散淡一些,少一份猜测,多一些恬静。
用简单对付一切复杂,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名利如禅机里的风帆,非风动,亦非帆动,而是心动。因为心动,我们丧失了内心的安静,生活成为一种负累。
鲁迅先生说得“清福”是指生活安逸后的悠闲,我以为,所谓的安逸是对现在生活的肯定,不在于你的财富,而在于你心里的平静。陶渊明弓耕田野不自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诗境。
在喧哗的人生路上,适当的时候,泡一杯茶,为心灵找一份安静。在安静里品茶、品人生;在安静里,我们看看热闹的世界,再去看一下安静背后的天高云阔。或许,人生就如此变得风淡云轻,心境如山涧之亭——翼然——怡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