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先是查验了印信,又翻出一个簿子,把他俩的名字登记上去,开始称盐。
边大虎和田万却在一旁好奇地小声说话。原来柜台上摆着一块黄色的方块肥皂,这和宣瑾瑜那批高端定制卖到郡府和外地的不同,没有任何花纹,就是未添加精油的最普通不过的肥皂,可凑近了闻,还是有淡淡清香,售价也低出一大截,卖二百文。
这就是肥皂吗?上次我们村长家花大价钱买了一块,这样一块便要足足二百文呢,听说是给自家闺女出嫁的时候用。田万说。
我也听说了。边大虎说,他们二人提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都明白,这是洗澡用的,说是大姑娘小媳妇用这个洗澡,特别干净。现在村子里好一点的人家,都咬牙买了一块,闺女出嫁的时候洗上几天,都能白净几分。
我这次来,就打算买一块,我要成亲了,等桂花过门了用,她最爱干净。边大虎憨憨一笑。自打上次垦荒后,他家里多出了田地,几个男丁没日没夜地种,眼瞅着今年秋收肯定能赚着钱,家里小妹和阿娘也不闲着,种蘑菇之余就磨麦面做饼子卖,日子越来越好,边大虎攒了好久银钱,就想着换块肥皂,让媳妇过门时开心开心。
旁边田万也有点羡慕,他知道边大虎和桂花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好。自己是不是也该找个媳妇了?攒钱给她买点好吃好用的?
于是等掌柜称好盐,边大虎让他再拿一块肥皂。
皂引子呢?每人每年只能买四块。掌柜说。
边大虎递出皂饮子,这才买到。提着东西,两个人高高兴兴往回走,路上说着自己种田的经验。
那荒地按照县廷府教的方法种,种进去的菽豆长得老高,我看,今年准要丰收。田万说。
边大虎连连点头,他嘴笨,但可是田间的好把式:郡王爷教的,没得错!
田万赞同地点点头:谁说不是,反正今年托郡王老人家福,冬天能吃饱肚子咯!
第18章 水泥初成
铁锤砸下,四块外围的木板碎开,露出里面的水泥墩子。
经过一整天的凝固,水泥已经彻底硬化,呈现出宣瑾瑜熟悉的青灰色,她上前仔细查看,没有裂纹,轻敲表面也足够坚固,再倒上水也没有渗漏。
很好,看来这土水泥是做出来了。宣瑾瑜满意地点头。
早在木板揭开的时候,徐福和耿磊就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郡王爷早就说过,这叫水泥的东西可以在一天内从柔软的灰泥变为坚硬的石块,两人听得是半信半疑,如今却亲眼所见,哪能不被震在当场?
各种工程最难的就是开采、打磨和运输石料,尤其是石料的形状大小还要基本一致,民夫们最多的劳力就用在这儿。现在有了水泥,不需要任何开采,也少了恼人的二次打磨,连运输也轻松许多,还能轻松拥有这种上佳的材料,恐怕以后做任何工程的时间都会大为缩短!
徐福先回过神来:敢问郡王爷,这水泥是要用在何处?
修一条直通郡城的水泥道。这件事便交由你来总领。宣瑾瑜却说。这件事她考虑了许久,眼下宋冬政务农务一把抓,手下几个书吏也都忙得团团转,林齐主管刑狱,对工程是一窍不通,唯一沾点边的耿磊又要操持铁匠铺,是时候给县廷府引进人才了。
徐福搞科研严谨热忱,过去的半骗半传教的经历让他极擅沟通,手底下五六个道童管得服服帖帖,倒不如试试他能否担起这修水泥路的活计,若能行,就留用;若不行,那就换了再找合适人选。
徐福闻言是眼冒精光,他祖上也出过小官,当然知道营造一事向来所为重大,这水泥道要想修下来,耗费不下数百金,若这事儿能担下来,恐怕他也有机会跻身县廷府的实权人物,而不仅仅是挂个名头的客卿。
徐福当即深深一揖:徐福愿为郡王效犬马之劳,但凭郡王差遣!
好家伙,到底是江湖里摸爬滚打过的老油条,一看到领导派大活就立马知道表忠心啊!宣瑾瑜心里古怪,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出言勉励了几句。
她先是写了一道手令,让徐福去找宋冬给他安排招揽一队民夫,并在打虎山脚下划出一片地来,修建一个土窑,好大批量烧建木炭,开采和碾碎石灰石也直接安排在土窑旁边,再堆砌一个高炉用来烧生石灰,务必要尽快将水泥量产。
刚交代完,宣瑾瑜一转头,就看见耿磊巴巴的眼神,这汉子憋了半天,脸涨的通红,说:我也愿为郡王分忧解难!
耿磊的文化水平颇有长进啊,宣瑾瑜不禁刮目相看,她也明白过来,耿磊也希望在她面前露脸,她也不愿意寒了老人的心,当即笑眯眯说:正好,我有个事儿要交待给你,你且做个木头冰鉴来。
木头冰鉴?耿磊疑惑大起,不过他早已习惯从郡王口中蹦出他闻所未闻的词儿,反正打跟着郡王爷干活起,他就没做过自己熟悉的东西,除了菜刀。
宣瑾瑜便给他描述起来。她其实想做的是个木头冰箱,一个大木箱里嵌套有小木箱,大木箱和小木箱的空隙中放冰,小木箱里可放一些酒水,借外侧冰来制成冷饮,木箱上面的盖子做成两半,一半固定尽可能保温,另一半活动,可打开放冰拿酒,另在两侧做两个把手,方便搬动这木头冰箱。
前世里就出土过这样式的国宝,是当时贵族用的冰箱,不过乃是青铜制成,宣瑾瑜到底还是舍不得用青铜做,她得留银子修路,郡王家也没有余粮啊,便索性用木头来做,物美价廉,咱就图个实用。
听完宣瑾瑜描述,耿磊是喜极而泣,终于,郡王有个简单东西给他做了!老耿打保票,这是郡王让他做的东西里,最容易的一件!耿磊立马说:放心吧王爷,明天,不,今晚就给您送到王府里去!
宣瑾瑜大喜,也勉励了耿磊几句。
宋冬带着古淼去往边家村,两人都穿着麻衣布鞋,行走在田垄上。
老边,我们先去看看栗米和麦子。宋冬说,栗米和麦子都是主粮,不能出错。
好勒,宋大人,古公子,这边走。边杰穿着草鞋,健步如飞,脸上全是乐呵呵的笑意。
到了地头了。阳光下,金灿灿的栗米舒展着,栗米穗已经下垂,挨着栗米是矮一点的菽豆,也尽都挂上了豆荚。每一株栗米上,穗子足有七八个,豆荚也都饱满硕大。
宋冬直接钻进了地里,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颤抖着手一个一个数着,没得错,确实大都是七个,少的也至少六个,偶尔能有八个穗!又掂量了一下栗米穗的分量,拿手比划一下长度,宋冬很快判断出来,每个栗米穗都十分饱满,比以前重出不少。数数豆荚,也是一般情况。
就连对农事只粗浅了解的古淼也瞠目结舌。老天,他去自家庄子里看过,爹也请人教过他农术,但他也是头一次见到这般富饶又古怪的田地!说富饶,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是丰收;说古怪,从未听说过这栗米能和菽豆种在一块田里!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