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外,宣瑾瑜骑着赤焰马,对宋冬、林齐等人说道:回吧,县廷府事务就交给你们了。
宋冬等人纷纷行礼:郡王一路顺风!
宣瑾瑜点点头,又唤来宋冬:三皇子殿下派来南沧县的军侯刘文华那边,我已经打了招呼,若南沧县有甚急事,也可去找他相商。
宋冬心中一凛,郡王是怕水灾万一蔓延,甚至会出现bao乱。下官知道了,郡王爷放心吧。
夏三带着护卫队拱卫在宣瑾瑜旁边,这次宣瑾瑜前往长都郡救灾,他自然要随侍保护,宣瑾瑜也赞成有了夏三,这粮队便不必额外再配护卫队。古淼,信使庞舒,王府管家福顺的大儿子福文山,还有南沧县的数名书吏也随队前往。
夏三,你那边可有殿下来信?宣瑾瑜忍不住问道。裴佑那边想必也收到灾情消息了吧?就不知道裴佑是如何打算的?
属下不知。夏三告禀道,若说皇子殿下有信,最近的一封信依然是让他仔细护卫郡王,旁的只字未提,他又看见宣瑾瑜担忧神色,便迟疑问道:郡王可要联系殿下?属下可帮郡王送信。
倒不急于一时,算算马上咱们就能到长都郡,到时候也就知道了。宣瑾瑜摇头说道。
虽然已经从庞舒口中和郡守信中了解到了长都郡灾情,可亲眼目睹的惨重景象还是远远超出了宣瑾瑜的想象。
这还是长都郡吗一位书吏低声说着。
宣瑾瑜穿越过来的回忆里有长都郡,长都郡有繁华而宽阔的街道,两侧宅院鳞次栉比,往来人群川流不息,郡城远远比南沧县富庶。可现在不是了。他们从高处山路上进入郡城,远远就能望见半个郡城陷在了水里,依稀还能看见被淹没的屋顶上的青瓦,树木也就露出顶端的一小茬,街道上处处是污泥秽水,而道路两旁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面目脏污,眼神麻木,有的怀里还搂着面黄肌瘦、嚎啕大哭的小娃。
即使站在还没有淹没的郡城里,也可以清楚看见洪水水势,天地威势之下,人是如此脆弱。
就在来的路上,宣瑾瑜一行人就已经见到了一次水势暴发,远远地就能看见突如其来暴发的水浪,逼得他们不得不改道,短短一百来里路,他们硬是第三天才到。一路走来,也有不少逃难的灾民偷偷打量他们身后的马车,眼神诡谲怨毒,逼得夏三带着亲卫队齐刷刷把利刃拉出刀鞘,这才震慑住一些末路之人的疯狂。
庞舒在前引路,领着他们一路前去郡廷府,这才见到了郡守古元朗。
古淼几乎难以置信。眼前这个两鬓染上霜白,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还是他印象中那个文采风流、儒雅睿智的阿爹吗?怎么短短数十日不见,阿爹就老成了如此模样?
作者有话说:
第27章 救灾
古元朗自然也从人群中一眼看见了古淼, 不过眼下也顾不得与儿子说话。他郑重上前,长揖一礼:多谢郡王爷仗义施援!古某感激不尽!
宣瑾瑜赶紧扶起古元朗:郡守言重了, 南沧县与长都郡比邻而居, 又何必见外呢。
连日以来的灾情使古元朗焦头烂额,此时才露出一个真心的笑容。他这次派出数名信使要求各县支援长都郡救灾,长都郡直属的各县反而都拖拖拉拉地筹备, 最先赶到的竟然是自成一脉的郡王封地南沧县。
简短地寒暄了几句,宣瑾瑜就直接和古元朗聊起了灾情, 也很快和古元朗商量好了人手安排。于是, 刚到长都郡的南沧县人马, 又很快地分散开来。
首先是古淼,他和父亲简单交谈得知亲人平安后, 便带着两个南沧县书吏直接去接手了灾民安置的任务。因为受灾百姓众多,郡廷府将受灾百姓分到了几处空地,由郡廷府每日施粥,至于住宿就只能席地而卧。为了安置民众, 郡廷府的大小官吏忙得团团转,古淼便接手管理了其中一片区域。
带来的粮食则是全部交给了郡守府入库统一安排, 空马车由夏三分出一半人手, 重返南沧县继续运粮。至于郡王府管家福顺的儿子福文山, 则是匆匆向宣瑾瑜告退,他要去照管郡王府在南沧县的生意。
而宣瑾瑜, 则是和古元朗一起前往郡守府,商量救灾之策。
排好队伍, 不得争抢!施粥了!衙役们手里拿着木棍, 腰上佩着刀剑, 纷纷喝问着灾民。
这是一处坡地, 黑压压坐卧着数百流民,全都是在洪灾中失去房屋田地的百姓,他们闻言也只是慢吞吞地起身,这几日郡廷府虽说施粥,可那粥就跟清水相差仿佛,只在碗底能看见零星几粒麦粒。
可哪怕是这样,这粥也能哄哄肚子,只是民众们饿的浑身乏力,走几步都累得喘气。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这些人瘦骨嶙峋,眼睛里也没有一丝神采。
今日主持施粥的官员倒是换了人,是个面目清秀的年轻男子,在他的指挥下,几个从流民里选出来的有手艺的厨子架起了柴火,开始用大陶釜烧水。
古淼拆开带来的粮袋,里面是满满的菽豆,他叫来其中一个厨子,说:把这些菽豆放陶釜里煮熟吧。
厨子洗干净手,战战兢兢地舀了一捧出来。
这怎么够?古淼皱眉,这段时间在南沧县的历练,他也不是之前那个不知世事的大少爷,他估计了一下分量,拿出量器来,让他们每个陶釜里放半斗菽豆。很快水咕嘟咕嘟地滚开,翻滚的菽豆也逐渐融成香浓的豆粥。
熬煮豆粥的几个厨子一开始还是在小口咽涎水,等豆粥的香味儿散出来,喉头已经是不住滚动,空荡荡的肚腹里也传出肠鸣。等粥煮好了,厨子们念念不舍地看着这香浓的豆粥,打算离开。
这么好的豆粥,待会儿郡廷府的大人们就要来吃了吧。这么多呢,也不知道多少人才能吃完,厨子们偷偷想。
古淼见到豆粥熬好了,这才开口说:让百姓们开始排队吧,每只陶釜前排一队,拿碗来施粥。
什么?这么好的粥,是给我们吃的吗?厨子们几乎难以置信,反应过来赶快排进了队头,而排成队伍的流民也同样激动,今天的豆粥格外好!
衙役们拿起流民们的木碗,一碗一碗地给流民装满,所有拿到豆粥的人都顾不上烫嘴,狼吞虎咽地把豆粥吞到了肚子里,这才感觉到久违的暖流,饥渴难耐的胃肚终于有了垫底的吃食。很多流民之前种地也只是混个半饱,自家煮的豆粥都比这个稀,甚至有时候只能吃最粗糙的麦饭。
做豆粥的厨子们因为排到了队伍前头,早就领到了豆粥吃完。于是他们也等在旁边,等陶釜里煮的豆粥吃完,就立刻又点火开煮。而衙役带着几个从流民里选出来的管事,瞪大眼睛巡逻,不准有流民多领。古淼事先已经算过,这里差不多有五百多流民,一人一大碗也不过二两菽豆,差不多消耗了一石菽豆。
许巧女半靠在树底下,她嘴唇发白,脸上全是滴落的汗珠,身体里感觉冰凉,可额头却一片火热发烫,脑子也晕晕乎乎的,她心知自己是发热了,可到底还是强打精神给小宝喂奶,小宝瘦得跟奶猫一样大,再不喂奶,她怕孩子养不活。旁边丈夫丁力担心地看她,说:巧女,要不就给小宝喂点豆粥吧?你就别喂奶了。
许巧女抱着小宝,露出一个微弱地笑:没事儿,今天老爷们发的豆粥熬得浓咧,我刚喝了豆粥,趁有力气,给小宝喂点儿。
丁力也不吱声了,只在心里发愁,老婆这样发热下去,可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有衙役突然来了,手里还端着东西:许巧女是谁?
旁边几个认识丁力和徐巧女的流民望过来,那衙役注意到,也就走过来。
丁力连忙起身:官爷,许巧女是我媳妇儿,有什么事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