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瑾瑜迫不及待地让徐福调来了几个熟练工匠,立马开始盘炕,一刻也不想多等。
徐福细看着火炕图纸,他这段时间沉迷工程修建,对筑造一事进步神速,加上火炕设计并不算难,主要是要注意烟道的修建,还有就是在屋子里选好烟囱的开口。徐福告了罪,带着工匠前往郡王爷寝处,小心规划了烟囱的位置,立马就开始盘起炕来。
为着给宣瑾瑜修炕,徐福提前带人制作了一批土砖。这土砖也不难做,还是用以前修屋子的黄土制成砖形,借水泥炉窑一烧也就制成。土砖砌好火炕,火炕里面隔出烟道来,再用特制的大方砖铺出炕面。火炕连着的另一侧,则是修好的灶台,和卧处筑墙隔开,这灶台正好用来温水。
宣瑾瑜习惯每日洗浴,有了这灶台也方便许多,再也不用从大厨房担热水来,夜间口渴起床,也有热水喝。宣瑾瑜对这火炕是越看越满意。王府里常年备着木炭,取来在灶台处点燃,炕面就慢慢暖和起来,宣瑾瑜再坐在上面,寒气尽去。
这火炕在自己寝处试验成功,宣瑾瑜自然记得要给李氏修建一个。不过王府女眷住在深宅大院,要先将李氏寝处所有东西都搬去偏院,等归置好所有物件,又把丫鬟仆妇清退,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院子,这才让施工队进来盘炕。
李氏先搬走又搬回,一来一去之间花了数日,不过火炕着实舒适。火炕上先是铺了一层竹簟隔热,又铺上蚕丝夹褥,夜里只盖一层轻薄单被,就十分暖和舒适。白日在房间里,也暖和许多,至少不会如同平日,从笼袖里拿出手都觉得冰凉刺骨。
李氏为了这火炕,更是一连夸了宣瑾瑜好几次,她年轻时坐月子落了病,每年一到冬日,腿肉就浮肿积水,骨头缝里也隐隐作痛,自打盘了这火炕,睡觉和坐卧间有火温着,腿疾好转许多,腿上积出的寒气排出,整个人都松快不少。
又过了数日,连郡王府的书房也盘好了火炕。有了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桌,宣瑾瑜、宋冬、徐福现在就分坐在炕桌两侧,商议公务。
炭火烧得足,书房内一室暖意,炕桌上摆着一壶热茶和数碟点心。宣瑾瑜对他二人说道:我打算在南沧县,办一所书塾。
办书塾?这是好事啊!宋冬刚一听,读书人的心思狠狠动了,当即眉开眼笑说:郡王爷说得是,咱们南沧县的读书人到底还是太少,正经读过史书经义的就更少,着实该建个书塾!
徐福没吱声,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郡王爷想建的书塾没这么简单。
宣瑾瑜又往下说去:我办这书塾,却不打算教史书经义。
不教史书经义?宋冬和徐福这两个读书人都觉得疑惑不已,难不成郡王爷还打算自己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要讲自家的经义之学?
宣瑾瑜说:我办这书塾,只讲三样东西,第一要教常用的文字,那些太文绉绉的字眼都不必教,也不必苦练一手好字,只需写出的字能让人认出,有个囫囵样子就可以;第二要教的是简单的算学,怎么加减,怎么算账,能对付日用就足够;第三要教的最为紧要,乃是要教授大家一门手艺,譬如腌酸菜,种地,乃至于盘炕,抹水泥面,这些都行。
教这些东西?宋冬和徐福只觉得闻所未闻。不过到底他俩跟着郡王爷也已经习惯了和新鲜物事打交道,宋冬也很快反应过来:难不成郡王爷是想让普通百姓都来上这书塾?宋冬琢磨着,听着这教授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是培养读书人,倒像是让老百姓有个门路生计。
宣瑾瑜给了个赞赏的眼神,老宋上道啊。她说:没错,冬日里大家都窝在家中,也无甚要紧事情,农活是彻底停下,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咱们县的百姓几乎个个都是睁眼瞎,出门看不懂字,做生意不会算数,谋生的手艺更是乏善可陈,要想致富,还得多学习啊!
恰是这个道理。现在就连徐福手下的熟练工匠,往往都是一些认识简单文字,懂些算术的人。那些睁眼瞎的庄稼汉子,只有少数手脚勤快,又脑子灵活。绝大多数人连守时上工的观念都没有,其实这全赖没读过书。
徐福沉吟半响:郡王爷想办的这个书塾,我看与其教得多,倒不如教得少而精,一切所学都奔着实用才好。就是这样看来,平日书塾讲学时用的经书,全都拍不上用场,只怕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专为这书塾写些书本,好用来教导学生。
你二人可认识这样的饱学之士?若是不识得,看能否让朋友举荐些人选,咱们且去厚俸礼聘。宣瑾瑜说道。办这书塾她早就想好,就等着冬闲日子到来。不过要想办出这书塾,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来专门编写教材才行。毕竟现在官学的书本,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宋冬说道:郡王爷,下官还真有一个人选。
是谁?宣瑾瑜闻言,连忙让宋冬说来。
宋冬就说:下官想要举荐的,正是教授我农术的许由大师。老师他学究天人,若论在史策经义上的造诣,不下于都城大家,且他老人家又醉心农术,对于营造、纺织这些民生之术都有所涉猎,想来还真是最适合的人选。
宣瑾瑜也听说过许由的名声,宋冬的农术不就是跟他学的吗?给书塾编课本的人,既要学富五车,懂得删繁就简,但又不能性子迂腐,需熟知民生用途,许由不就是她最需要的人才吗?
宣瑾瑜说:我看这人选妥当!许大师若愿意来,这自是再好不过。你尽快去请,大师若有任何要求,你一律应允便是。
听得宣瑾瑜发话,宋冬便说:那下官立马修书一封,请老师前来。
这时徐福又拱手说道:说起来,下官也有一事想要禀告郡王。我师叔李青月修习道术,对术理机括之学甚有造诣,他听闻南沧营造奇术后,对水泥、磨坊这些好奇不已,也想去营建署见识一二,也不知是否妥当?
水泥作坊越来越大,除去锻造水泥,也主管工程之事。宣瑾瑜早已为水泥作坊正名,扶为南沧县廷府下属营建署,专司水利营造之事。听得又来一个人才,还是个理工技术专家,宣瑾瑜哪会不答应,只让徐福把他师叔请来一见。
主臣三人又商议了一些细处,书塾选在何处开设,安周和南沧是否要同时开设,第一批老师从何处来,如何开设课程,等这些全部定下,宋冬和徐福这才领命而去。
想到书塾即将办成,宣瑾瑜筹谋了许久的事情终于能够实现,想来这个冬天过去,属地里就能多出不少预备工匠,农术也能进一步传开。不过宣瑾瑜还是有些遗憾,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把小孩们也送进学堂。
现在属地里到底还是人才太稀缺,能做老师的人太少,宣瑾瑜考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第一批学员先定成大人,先把大人培养出来,等属地里教学人才越来越多,再对小孩们开办学堂。
作者有话说:
第46章 办书塾(二更)
对于办书塾, 宣瑾瑜尤为上心,在她心中, 这可谓是基建的最重要一环。但凡要做出事情, 始终都离不开人。要想让属地里有更多得用的人手,那就要看书塾办得成功不成功。
宣瑾瑜决定开始改良书写工具。
现在书信公文往来,都是用的昂贵帛书, 不少经书为了长期保存,甚至会刻在竹简上。可惜帛书和竹简的成本太过昂贵, 使得获得知识的代价实在太高, 平民百姓如何能够读得起书?至于纸张, 现在只有最原始粗糙的麻纸,麻纸十分脆薄, 极易断裂,色泽也不干净,既不利于书写,也不利于保存。
宣瑾瑜穿越过来, 整日忙着填饱县民肚子,饭都吃不饱, 还能想其他?她就没腾出功夫来造纸。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要想大力发展教育, 那这造纸术是必须折腾出来。好在对现在的南沧县来说,这事儿却也不难。麻纸之所以粗陋, 是因为纸张里含有的植物纤维溶解不充分。实际只要将破布、树皮这些东西打碎后,用石灰水浸泡, 就能够分离出完整、干净的植物纤维。
营建署早已能够熟练烧制石灰, 弄出石灰水还不容易?按照宣瑾瑜划出来的技术大框, 没几天, 营建署就摸索出了造纸术,造出来的纸张洁白如雪,韧性十足。进入冬日后,水磨坊也没人磨面,徐福干脆改建了其中两座水磨坊,用水力带动包裹铁皮的大木锤,直接锤碎破布、树皮这些原材料,把这最费功夫的的环节从人力变成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