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看到吐蕃来的情报上说,帖木儿在平原上势如破竹,吐蕃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臣以为,帖木儿虽说强大,但吐蕃不可能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肯定是他们内部出了问题。”
“吐蕃的内部矛盾尖锐,不少部落都不愿意集中作战,四分五裂面对帖木儿自然是颓势一片。”
“如果吐蕃所有部落能够齐心协力对抗帖木儿,那么即便帖木儿再强大,吐蕃也完全有机会胜利。”
“臣进入乌斯藏后,会先带士兵们熟悉当地的环境,整顿一下军队,如果有身体不适应的士兵,则派他们留守后方。”
“其次便是收拢吐蕃溃军,知晓帖木儿的大概情况,通过游说笼络吐蕃各部一起对抗帖木儿。”
“如此一来,此番战役就十拿九稳。”
徐辉祖明白,此战短时间内分不出胜负。
朝廷舍不得派出精心培养的骑兵,所以徐辉祖只能带领步兵出战。
步兵对上骑兵,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的。
虽说大明有火枪和火炮,但这些东西对付其骑兵来也是极为困难。
帖木儿的骑兵相比瓦剌还要更加成熟,他们见明军掏出火枪后会迅速逃散,等到大明军掉以轻心时再扭过头来拉弓。
就这样一支军队,想要彻底消灭极为困难,只能和他们打持久战。
吐蕃作为东道主,肯定比大明更想把帖木儿赶出去。
这一战不仅要挫伤帖木儿,还要趁机接管吐蕃。
当然,徐辉祖的这套作战方略并不是由他一个人想出来的,其中还有他爹徐达的指点。
“你分析的挺多,为何独独遗漏了瓦剌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