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套框架让他们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在无敌手!
后续的武器研发,除了那些突破性的玩意儿,大部分都在这个标准框架内。
可惜随时时代的发展,美军的那套框架已经快要承载不了战争全新的需求了。
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让他们的陆军一直打得都是小规模的治安战。
这导致他们对武器的需求开始有了变化,便于投送,机动性高,多用途加上高精度,成了最重要的指标。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海马斯」……
这玩意儿人人都说好,它也确实很棒,精度高,发射速度快,威力也还行。
光看宣传片,这玩意儿除了价格很吓人之外,似乎是完美的中程打击武器。
但是实际上为了配合美军的投送标准,也就是为了配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的C-5和C-17等运输机的内部尺寸,海马斯火箭弹的载弹量只有6发,弹药尺寸也被限制了。
火箭弹尺寸小了,火药装置量自然也就少了……这就导致海马斯的弹药威力远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老美有能力设计大威力的火箭炮,海马斯原型也是12发的……但是现实就是12发的火箭巢没法儿装进运输机。
老美本国又不打仗,搞出来没法儿快速部署,造多了纯属是浪费钱。
这就是「框架」的局限,他们还没法儿改出,因为要改就要动那套大框架。
老美10+30+30的军事思路,决定了它们的设计生产逻辑。
10天内部署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30天内打垮敌人,30天内完成休整重组。
基于这套军事逻辑,老美很多先进武器的设计都是受限制的。
相比美利坚,现在的华国就显得灵活的多了……
因为设计的武器的初衷大部分是用于本土作战,我有铁路和高速运输便利,武器的尺寸可以稍微放开一点,大不了就多搞几个型号而已。
于是就有了早期的多种「神奇火箭炮」!
相比「海马斯」想要一鱼多吃的野心,设计多种型号要务实的多也便宜的多。
打好了国防基础,在尝试新的东西才有意义!
索伦这种穷酸兵出身的老家伙,就是在华国变革期产生的「淘汰货」……因为他们没法儿适应日新月异的武器和战术变革。
不过他这种「淘汰货」的战术思维,反而更加符合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需求。
阿菲卡坦桑尼亚的陆军就是华国八九十年代帮忙培训的,到现在他们在阿菲卡东部,也能吊打周边诸如肯尼亚,莫桑比克,卢旺达之流。
这种过苦日子的战术思路,造就了一个穷酸却高效的战斗体系。
唯一不好的就是士兵日子比较苦,打起来也很危险。
好处就是有这碗苦水打底,后续武器越是先进,这种思维提供的加持就越大。
什么精度不够威力来凑,什么穷时穿插富时覆盖……
这些话看似都是调侃,但是拿到现实当中就是军事变革中的一个阶段,高精尖依然是未来的主流。
不过现实打仗的时候,有啥就用啥吧!
务实最重要!
很多所谓的学院派只学到了欧美的皮毛,明明没有人家那么先进的设备武器,却要一切像欧美看齐。
殊不知你学到骨子里去了,也就上了别人的套了。
基本上所有经历过老美军事培训的组织或者个人,最后都会成为美制军械的购买者。
老美与其说是在帮忙培训,倒不如说是在发展客户。
在安全问题的选择上掉入了别人设计的框架,你还想要独立自主?
做梦呢?
库尔德人就是其中之一,这帮千里迢迢赶来叙利亚参加战斗的女性志愿兵也是其中一部分。
他们手里用的是亚伦从世界各地淘换来的美俄淘汰武器,学的却是老美的先进战术思路。
这还不如让他们自己琢磨,死人死的足够了,他们自然也就找到自己的节奏了。
人家阿富汗游击队这点就做的很好。
发展符合自己国情的战术思路,才是正解!
假如没有老美的全力支持,现在的塔L班分分钟捶死阿富汗政府军。
那种一个人背四五个RPG,犹如孔雀开屏一样的战士……一旦进入三四百米范围,海豹遇上都要哆嗦两下。
乔加也是闲的,他感受了一下「高阶战术」的魅力之后,被踢出了游戏。
第一次成了「累赘」,抱怨的话乔老板也说不出来,他只能转移位置跑去看伊西斯那边……
这边就热闹多了,因为多里安他们跟下方的悍马阵地的攻击是脱节的。
秉承着老板「不要放跑一个」的指导思想,多里安他们把皮卡车放到了300米的范围内,后续步兵跟进到了600米的位置,这才用反坦克导弹,打掉了那些给悍马阵地制造了巨大压力的皮卡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