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几个老农嘴里的败家子,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真。
百姓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可以了,当皇帝的考虑的就多了。
乾纲独断确实很爽,然而过于恋权的君主,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制度漏洞。
很简单,为了实现大权独揽,他们会将所有能掣肘他们的部门,全部打压甚至废掉。
将来出了昏君,没有能制约他的机构,那就寄了。
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靠性是要超过人的。
内阁扩权会限制君权不假。
可也保证了国家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彻底崩溃。
内阁学士有七个,按照选拔规则,必须有基层和边疆工作经验。
这种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吏,就算是奸臣,能力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组成内阁,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下限。
作为二代君主,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再加上后来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他的想法和父亲朱元璋是不同的,当然,两父子面对的局势也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是乱世,他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乱世用重典,手段狠一点是正常的。
朱标面对的,是一個已经初步建立秩序的国家,他要做的是完善规章制度。
相当于是给王朝打地基。
这一点,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建章’,就可以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