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不成,还真有鬼怪藏在他们身边偷听?
朱高煦思考了一阵,拿起值房桌案上的纸笔,飞快地写起字来。
朱高煦的大字写的很丑,但是没关系,能认出来就行。
过了一阵,他把纸张吹干又抖了抖了起来,接着叫来一名狱卒,让其去找纪纲,把自己的奏疏,送呈御前交由父皇审阅。
接下来没课的时间。
朱高煦在诏狱里待了七八天,几乎每天都写新的奏疏送到父皇面前,都是他自己根据读书感悟和姜星火只言片语的提点、解读,写出的一些似是而非狗屁不通的东西。
朱高煦很清楚,自己在给父皇制造垃圾。
他这么做,只是为了验证一个猜想。
在这一天,前天上奏的奏疏又过了一日,就到了他手上,内容令人失望。
“写的不错,可以继续。”
朱高煦盯着那份奏疏,目光闪烁。
明明是一句夸奖的话,可朱高煦的心中,却愤懑不已。
这是他央求姜星火,提前讲的一点东西。
而以往他在姜星火讲课后的上奏,跟这几天他上奏的垃圾奏疏,收到的回复基本都是“已阅”、“阅”、“知道了”、“朕知道了”。
朱棣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给他连笔写个认不出是什么字的“~~了”来敷衍一下。
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朱高煦摸清楚了父皇掌握消息的情况。
目前已知。
第一种情况。
所有讲课的内容,不管李景隆是否在场,父皇都知道,因此对他的讲课后的上奏,那些套用了姜星火观点的奏疏,不会有任何惊讶,只会日常敷衍。
第二种情况。
自己制造的垃圾奏疏,被父皇一眼识破,也只会日常敷衍。
第三种情况。
而自己特意在一个无人的牢房里,拉着姜星火问的问题,写出来的奏疏,父皇完全不掌握,因此会鼓励他继续写。
那么问题就来了。
李景隆不在场,新的歪脖子树下,只有他和姜星火两个人。
父皇,到底是怎么知道讲课内容的?
“哈哈!”朱高煦忍不住怒极而笑。
且有两个细微的证据,早已引起朱高煦的怀疑。
一个是在谷王谋反,他的旧部诏狱千户黄苇发动兵变的那一夜,有两个眼生的小吏找到了他和李景隆。
朱高煦很确信,自己并不认识这两个小吏,且在诏狱里从来都没见过。
事后,朱高煦在随口问到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没人认识。
当时朱高煦也只是以为诏狱被大换血了,这两个小吏调到了别的地方。
如今想来,却觉得那一晚发生的事情分外诡异。
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小吏,把黄苇谋反的证据,放在了姜星火的牢房里。
而姜星火的牢房里,当时题了一首很不错的绝笔诗。
另一个,则是纪纲来献殷勤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朱高煦当然知道随着“江南谋反案”的爆发,如今南京城外边,早已经杀得人头滚滚。
可还是那句话,你想进步,到底是干实事重要,还是巴结领导重要?
纪纲明显就不是那种埋头苦干的人。
所以,朱高煦也觉得不太对劲。
当这些线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一个答案,呼之欲出。
——他被父皇窃听了。
感谢“王刀仔”老板的上盟,祝老板事事胜意,年年顺心!
第146章 密室暴露
诏狱东北角的院落内。
“时间过得真快啊,没想到一转眼,当初姜先生第一节课提的‘年终赏赐包’就要发下来了。”
“回想起陛下跟纪指挥使提这句话的时候,咱俩还心惊胆战地为小命担忧呢。”柴车笑道。
郭琎漫不经心地问道:“谁说不是呢,你说咱俩今年能发多少?”
柴车推测着猜道:“怎么也有个几十贯吧?”
郭琎和柴车正坐在榻上,两人一边扒拉着炒西瓜籽,一边闲聊着。
郭琎有些艳羡地感叹道:“那些宗室的藩王、郡王,恐怕今年发的更多,咱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多。”
“管他作甚。”柴车只道:“听说户部批了钱,造舰计划比预想的要快得多,明年就要开始第一次下西洋了.陛下一力推动,很多宗室子弟都参与进去了。”
“都是为了混资历捞功劳吗?”郭琎好奇问道。
“那倒也不全是,总有真想立功的.再者说,在船上任你什么爵位,该受的罪一样不少受,又能好到哪去?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个藩国出的人数,是算在贡献率里面的。”柴车说道。
“现在各个藩国又没有什么旁支子弟,倒是苦了这些膏粱子了。”
见郭琎话里话外颇有些羡慕出身的意思,柴车只是笑了笑不说话。
郭琎倒也机敏,晓得自家有些小家子气,让同伴看了笑话,转而说道:“其实咱俩也不用羡慕别人。”
“咱俩的路,本来就是通了天了。”柴车干脆点头。
郭琎又开了个头:“姜先生也就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出狱了,到时候你猜猜陛下会如何大用?”
这个问题,两人其实比姜星火本人都要关心。
姜星火本人现在都没想好出狱以后要去做什么,但却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很多人已经在给他谋划了。
“简在帝心,如何得用也不是伱我说了算的。”
柴车本想避而不谈,但最后还是忍不住说道:“其实依照我的看法,别的不知道,姜先生倒是真适合去国子监当个博士。”
“姜先生教的这些东西,不适合去国子监吧?而且,陛下怎么舍得放姜先生去当一个普通的博士呢?”郭琎有些费解。
国子监,乃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于鸡鸣山下建立的。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人数就已经达到了八千余人,其中还包括来自朝鲜、琉球、暹罗、占城等国“向慕文教”的留学生。
建文年间,人数已达上万人。
可以说,南京的国子监,就是此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
同时,国子监也是此时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印刷厂,专门设有印刷所,刻印经史子集等等书本,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建立国子监的朱元璋肯定不养闲人,要赚钱的嘛。
国子监所印书籍被称为“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
同时,国子监也会让博士、助教们,编撰科举考试每年更新的相关辅导书籍。
而且换个角度理解,那就是掌握了编撰印刷每年《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独家垄断权。
再加上前来国子监学习的上万学生们,相关的衣食住行总得有着落吧?又是一笔稳定财源,因此,国子监的财力相当充裕。
有时人称赞: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
柴车解释道:“博士跟博士也不是一回事。”
郭琎反问:“怎么不是一回事,不都是从八品吗?”
这里便是说,国子监是从四品衙门。
行政部门上,设从四品祭酒(校长)一人,正六品司业(常务副校长)一人,绳愆厅正八品监丞(教务处主任)一人,国子监从八品典簿厅典簿(印刷所所长)一人,国子监典籍厅从九品典籍(图书馆馆长)一人,国子监掌馔厅未入流掌馔(食堂主任)一人。
执教部门上,设国子监博士厅从八品博士(院长)五人,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从八品助教(教授/副教授)十五人,正九品学正(讲师)十人,从九品学录(助教)七人。
“国子监为什么叫国子监?”
郭琎理所当然道:“自然是因为最重要的国子学啊。”
“当朝最初设立国子监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柴车说道,“事实上,最初唐朝的国子监是下辖六学的,也就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