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出来便是说,钱财不是天上的雨水,也不是地上的泉水,并非凭空出现的。如果不从百姓身上获取,又从哪拿呢?所以开店的收店税、酿酒的收酿酒税,其他各行各业,也一样巧立名目收税,就是官府在争夺百姓的利。
说到这里,夏原吉顿住了,说不下去了。
是啊,天下各行各业,晚唐地方为了收‘留州’的税,早都想尽办法了。
朝廷还能从哪变出这第101枚银币,留给地方呢?
夏原吉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等待姜星火说出答案。
朱高煦苦笑道:“姜先生,百姓都成穷鬼了,没新的油水可榨了啊。”
姜星火从来都不是一个喜欢吊人胃口的人。
姜星火干脆说道:“我从来就没想过刮穷鬼的钱。”
“不刮穷鬼的钱,地方官府收谁的去啊?”朱高煦费解。
“谁有钱,赚谁的去。”
姜星火的手中出现了李景隆遗留的八思巴文银币。
“这第101枚银币,你猜猜我是从哪里找出来的?”
朱高煦眼角一抽,他忽然有了个念头。
“姜先生是说,士绅身上?”
姜星火轻笑说道。
“这枚银币一正一反,有两个名字。”
“正面,叫做户口累进税。”
“户口累进税,便是针对地方宗族士绅,而非普通的自耕农户,一户人口一旦大于某个正常限度.譬如正常的家族十几口人也就最多最多了,而地方上的豪强士绅,则往往家族里一户就有数十口人。这种有好几户、十几户,加起来数百人的巨型家族,就要累积交税,每一户人口越多,累进缴纳越多,每年都要缴。”
需要注意的是,姜星火设计的户口累进税,绝不影响普通穷人自耕农户,原因也很简单,能维持如此巨大的宗族在地方的存在,就注定了不是普通的穷人。
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是按“户”征税。
而“户”对于穷人和富人,绝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富人养得起一“户”动辄数十人的开销和承担相应的赋税,而穷人的一“户”,最多也就祖孙三代十几口人。
而且,为了防止穷人确实存在一“户”人口多,导致户口累进税给穷人造成负担的情况。
姜星火还留了后手。
朱高煦忍不住问道:“那如果地方士绅不愿意承担如此高昂的户口累进税,打算通过分家的方式来逃税,该怎么办?朝廷总不能不让人家分家吧?”
姜星火早有预谋地笑了笑,把银币翻了个面。
“反面,叫做分家公证税。”
“不愿意承担每年的户口税,当然可以了。”
“朝廷怎么能阻拦人家自愿分家呢?”
“所以,只需要缴纳一次性的费用,就可以在官府的公证下完成分家了。”
“哦对了,这个分家是百分比的税率,穷人富人都交一样的税率,但是根据分家的家产换算价值而缴纳的,如果真有人口很多的穷人,按照穷人那点家产,只需要缴纳极为微薄的税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富人要么不分家,每年缴纳高昂的户口累进税;要么分家,缴纳一次性的高额分家公证税。”
“总之,地方官府的这个新财源,始终会从士绅身上获得。”
“而士绅豪强等富户一旦分家,也就意味着,他们被削弱了!”
“这就是,我找到的第101枚银币。”
第155章 王安石都做不到的事情
“国士无双!”
密室中,朱棣拍椅而起。
而蹇义和茹瑺,此时也唯有沉默。
姜星火,是真正的智者!
这是完全从思维层面造成的碾压。
让他们不由地心服口服。
原本,他们以为姜星火是要从旧的税种里拨出一部分,留给地方,作为地税。
那当然会在减少中央税收的同时,加剧地方的离心力。
可没想到,人家姜星火的思路,就是赢者通吃!
我是赢者,这100枚银币,我全都要!
至于剩下的两个博弈方,给你们找出第101枚银币,你们去拿着博弈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第101枚银币,又不仅仅是一枚银币,而是银币的正反两面。
不分家,每年给地方官府缴纳户口税。
分家,一次性缴纳百分比的高额分家公正税。
什么?你说地方官府会跟士绅同流合污,不收这些税?
错!
以前之所以地方官府会跟士绅沆瀣一气,就是因为,他们联手博弈的对象,是朝廷!
朝廷,是从他们的手里抠钱!
他们的立场一致,才会联起手来对付朝廷!
而现在,朝廷给地方留了一枚新的银币。
这枚新的银币,需要地方自己去士绅手里拿!
而这,就是根本的利益冲突!
不从士绅手里抠这枚银币,地方财政支出怎么办?那么多吏员的钱怎么发?
至于这笔钱会不会最后又转嫁到穷人身上。
蹇义和茹瑺认为,不会!
因为姜星火从制度设计上,就断绝了这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晚唐的中央与地方二级税制,中央的监管,绝对不会少!
——————
“我终于明白,姜先生以晚唐举例的深层原因了。”
对面的夏原吉,也同时想到了这一点。
看着一脸懵的朱高煦,夏原吉解释道。
“唐廷中央在财税体制层面的更化诉求,主要是为了巩固唐廷的中央集权,并削弱地方税收权力。这种诉求在两税法中,集中体现为中央立于支配地位,利用‘预算定额管理’对地方收支预算加以调控与管理。”
见朱高煦没听明白,夏原吉仔细解释。
“从预算收支的角度看,两税三分法中只是对三级财政分配方式进行了规定,具体到配额标准的多少,是由中央特派黜陟使与地方官员,在‘以支定收’的原则上,对两税预算收入总定额,以及上供、留使、留州的预算收支定额加以确定。”
“而除了定额管理之外,唐廷中央还设立了相应制度,对使级、州级的预算支出进行监督。针对使级预算支出,立有御史监察制度,如若有擅自违背预算支出者,监察御史可向朝廷进行弹劾;针对州级预算支出,立有御史监察及比部(隶属于刑部,为审计部门)勾覆双重制度,既对州级预算支出过程进行监察,又在每年年末对帐目进行审计。”
“如此一来,唐廷中央便对地方财政的‘收’与‘支’两条线都加以限制。毋庸讳言,唐廷中央在确定定额尤其是上供定额的过程中,采用预算收支定额的方法进行控管,并配以相关制度对地方预算收支进行审计、监察,主要是为了达到限制地方财权从而显现自身支配地位的目的,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唐廷中央能够控制这些地方,而非藩镇割据地区。”
朱高煦听完,倒也明白了过来。
说白了,央税和地税的二级结构,到底怎么进行预算、检查、管理。
其实晚唐的那些能臣干臣,早就给出方法了!
大明所需要做的,不过是新建“户口累进税”、“分家公证税”两个税种,相当于从士绅的身体上挖出来一块肉骨头,扔到地上,让地方官府去啃。
至于两者会不会打起来?
打起来才好呢,否则中央权力怎么起到裁判制衡的作用?
地方都和和气气,合作对抗中央,那还了得?
而至于士绅会不会因此起来造反?
别闹了,人家家大业大,远没到那一步呢,哪朝哪代造反不都是泥腿子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的?
“所以说,如果真的要改,大明只需要照搬就行了?”
“自是如此。”
姜星火点点头。
“第一点,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博弈,解决办法,便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点,也就是中央与士绅的税收博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