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年复一年的历史进程,封建国家总是会面临缺钱的窘境之前讲‘做大西瓜’和‘税卒卫’的时候就都讲过这个问题,封建国家没办法向外拓展诸如商贸等财源(铁血大宋是个例外),就必然会把目光转移到普通老百姓头上。”
“那么按照黄宗羲定律,就会有新的苛捐杂税冒出来,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就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陷入了一个近乎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小吏阶层则在这个恶性循环里上下其手。”
“从根源上讲,究竟是为什么?”朱高煦疑惑问道。
姜星火答道:“因为封建国家缺乏对于文官阶层和小吏阶层的有效制约力量,皇权按理说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但问题就在于,皇权和依附于皇权的宦官、勋贵、外戚、宗室,哪怕绑到一块,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官阶层和小吏阶层相比,都还是不能称之为一个体量的存在。”
朱棣思忖半晌,忽然问道。
“增加对小吏的监察机构有用吗?”
——————
“有用吗?”
朱高炽沉吟片刻,摇头道:“虽然增加监察机构,这样可以让监察机构和小吏阶层互相牵制。要不然,每次遇到那些滑不留手的小吏,总觉得他们像是苍蝇似的恶心人!拍又不好拍,拍到了还脏一身。”
“可是,恐怕还是治标不治本!”
“嗯……”
夏原吉皱眉,也陷入了沉吟中,片刻后才说道:“监察机构虽说能使得陛下对下面地方小吏的控制更具威慑性,但这种控制并非完美的,毕竟监察机构也是由人组成的而且有效监察的前提条件就是监察机构也必须严格遵循陛下的命令,否则就会同样失效。如果监察机构做不到这一点,这样一来,反而会形成更大的累赘,朝廷相当于白养了更多的人。”
道衍笑眯眯地道:“所以嘛,监察机构是一柄双刃剑,可这柄双刃剑,握在手上伤到自己的概率,总是更大的。”
顿了顿,朱高炽看向道衍:“大师不妨接着说说?”
道衍说道:“老衲觉得夏尚书说的就很对,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怎么保证监察机构能够严格执行陛下的命令呢?是不是还要弄一个监察监察机构的监察机构出来?”
这话刚出口,朱高炽就忍不住瞪大眼睛。
好吧,无限套娃没完了。
——————
“增加监察机构当然是一个常规的解决思路,先不用说对小吏有没有用,其实从历史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增加监察机构到底对官员有没有用?知道了这一点,那么对小吏有没有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姜星火简单地给燕校尉举了一个铁血大宋的例子。
就如同残暴不仁的元朝在对外交往贸易以及天文数学成就上有可取之处一样,哪怕垃圾到“对外唯唯诺诺称臣纳贡,对内重拳出击迫害良将”的我铁血大宋,在某些特定方面,也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譬如,监察系统。
“监察机构,以宋为最。”
姜星火缓缓道:“关于宋代监察机构人选的条件,宋代台谏官(御史)有十分之九为进士出身,即便不是进士出身,也要‘特赐同进士出身’方能为台谏官.同时宋代严禁官二代做台谏官,且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嗯也就是至少要有主政一县的履历。”
“宋代监察机构的履职行为,规定御史每个月必须上奏一次,称为‘月课’,监察范围自宰相至百官,三省至百司,都是有罪即可弹劾。而御史如果上任十旬没有任何纠举行动,则要受到辱台之罚。”
“宋代监察机构的外出监察,南宋《淳熙条法事类》曾明确记载,无论是台谏官还是巡查官,所经过的地方,非是正常公事,不得居住超过三日,更不得与地方官有任何非公事交往。同时如果巡查与本人和亲属有利害关系,须得回避。”
姜星火最后问道:“那么你们觉得,宋代如此严密详实的监察制度,对官员实际效果如何?”
“应该,有用吧。”郑和迟疑地说道。
“俺觉得”朱高煦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要是有用的话,南宋也不会连出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三个奸相吧?”
姜星火:“.”
朱棣:“.”
郑和:“.”
什么叫事实胜于雄辩啊?
什么叫大智若愚啊?
“换个说法。”姜星火直接开始有意无意地妄议朝政了,“就比如当今陛下,重建了锦衣卫,用以监察。那么几位觉得,如果过几年锦衣卫权势过大了,那针对锦衣卫需不需要一个新的监察机构来监察?”
朱棣看着姜星火清隽的面容,眉宇间笼罩了一层阴郁的神色。
姜星火,到底看没看出他的身份?是不是在故意挑逗他?
朱棣开口欲言,却最终什么都没说。
不过朱棣却觉得,姜星火说的确实有道理,锦衣卫眼下只是刚刚重建,人手权柄势力都还是初始阶段,自然没什么,但是经年累月下来,恐怕也会尾大不掉,他爹朱元璋当初就是顾虑到了这一点,才会废除锦衣卫。
当然了,现在朱棣不确定姜星火是否是有意在说这些话,因此,无论朱棣怎么回答,都不太合适。
所以,朱棣非常理所当然地看向了自家的傻小子。
朱棣心里想道:“煦儿,到了伱为父皇当嘴替的时候了。”
朱高煦此时显得也没那么憨憨了,马上心领神会地对姜星火问道。
“姜先生,如果锦衣卫权势过大,该设立什么监察机构监督锦衣卫呢?”
第224章 SWOT版考成法
“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设立监察监察机构的监察机构。”
姜星火沉默了剎那,回答道。
东厂用来制衡锦衣卫,好不好用?
当然好用,但就像是无处不在的黄宗羲定律一样,积累莫返之害,永远不能避免。
一开始东厂肯定好使,就像是租庸调制改成两税法一样,但是随后就会逐渐失灵,继而又得建立新的监察机构,西厂就这么出现了。
借《龙门飞甲》一句话,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
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但是,但是,西厂势大谁来监察西厂呢?
答案是内行厂。
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明武宗正德初年,以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在京师荣府旧仓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
内行厂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之列,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
当然了,这种无限套娃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后来能靠自己脑子制衡百官的修仙皇帝嘉靖登场了,这是后话。
这下子,朱高煦也有些沮丧了。
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姜星火的逻辑推导是无懈可击的。
“血酬定律”决定了暴力组织在封建国家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追求血酬收益的长期最大化后,在王朝末年转而追求血酬收益的短期最大化。
这使得税制更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封建国家的前期理清前朝弊政还是中期振兴王朝,亦或是后期试图给王朝续命。
而税制更化,又必然会踏入到“黄宗羲定律”这个大坑里,越改普通老百姓负担越重,其根源就在于小吏阶层会上下其手,且小吏阶层难以控制。
对于小吏来说,不能加俸禄,晋升渠道也有限,注定会一心捞钱。
那么增加对小吏的监察机构有用吗?
没用!还是会再次踏入到“黄宗羲定律”的大坑里,只不过是税制变成了监察,越改越套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