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字。”
“——民疲国弱!”
当这四个字说出口的时候,所谓矛盾,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顿时变得生动无比了起来。
那最后一层遮羞布,也被彻底地揭开了。
建文、永乐之交,这个时代,绝不是什么太平盛世。
民生困顿,人地之困愈发激烈,已经来到了某个注定要发生大变革的时代的序幕。
“生员们,姜某今夜请你们直指本心,你们读书,为的是什么?”
监生们相视茫然,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说出了口,零零散散的声音,随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开始渐渐整齐了起来。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或者说,理学给他们灌输的人生意义。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一浪盖过一浪的横渠四句,仿佛像是席卷人潮的某种魔咒,这世间,就像是真有一股浩然之气,从太平街上的每一位生员的胸腹中,顺着嘴巴吐出来,凝聚成不息的川流。
或许他们其中很多人有各式各样的心思,读书是为了当官,为了发财,但在此时时刻,哪怕是再卑劣的人,都会被这种气势所感染。
就连身经百战的甲士们,看着前方百步外意念合一的监生们,也有些相顾讶然。
皇宫城墙上,不远处太平街的声浪传入达官贵人的耳中,清晰可闻。
“陛下,他们是铁了心要叩阙吗?”
老将军淇国公丘福,冲着身边的朱棣问道。
朱棣拧着眉头,摇了摇头。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隔得实在是太远了,即便是目力好的年轻人,也就能看到太平街上的人影,除了反复回荡在空气中的横渠四句,并不能听到其他声音。
回想起姜星火那极强的,甚至可以说是蛊惑人心的话语魅力,朱棣不确定地说道。
“或许他们马上就要被国师所彻底说服了。”
清风朗月之下,姜星火攥起了拳头,用力地举起了手臂。
“天在变,道亦在变!”
“矛盾永恒,从无万世不变之法!”
“民疲国弱,此乃变法矛盾主要方面。”
“革新守旧,此乃变法之主要矛盾。”
“生逢此世,正当吾辈振作,既然你我皆是同心,凡有冲突,便是次要矛盾!”
“今日姜某请诸位仔细思虑,能否放下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以期强国富民,不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罢,姜星火放下举起的手臂,冲着太平街上的上千生员深深一揖。
姜星火的话音落下,现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第301章 科学
国师用最贴合他们认知的言语,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正是因为道理越辩越明,他们才会认识到,国师,似乎不是市井传闻中的那种祸乱朝纲的奸臣。
这位国师,与他们一样,都是年轻人,都有匡世济民的理想抱负。
而且,这位国师比他们更有学问,处理事情也更加冷静。
这无疑让很多人对姜星火、对变法的态度,都开始发生了转变。
也让他们在冲动过后,开始反思起了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真的会有益于大明的强国富民。
“敢问国师,太极是如何运作的既然已经讲清楚,那么今夜是否能再讲讲格物该如何格出天理?心性论的格心又该如何使人心天命之性的天理清如明镜?”
王教授的话语,打破了人群中的沉默。
此言一出,生员们看向姜星火的眼神都变得灼热了起来。
这时候很多人方才想起来,刚才国师,仅仅讲了“太极是如何运作”这第一个难题。
难道今夜,他们将一次性见证,这矗立在道统前的最后三个高峰般的难题,是如何被移开的?
这注定是要载入历史的一夜。
树下的道衍,哦不,荣国公姚广孝,看着生员们的眼神,心底默默地说道。
“傻孩子你们不知道,藏在这三个问题后面的,不是理学的终极答案,而是必将摧毁理学的科学啊!”
是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固然解释了横亘在理学的“天理论”之中,一生二与三生万物中间的那个“二是如何生三”的困扰。
但这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或者说,古今中外,哲人们只要不往宗教方面走,那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什么“天理”、“道”、“宇宙意志”之类的存在,而具体到了阴阳,用以运动为核心的矛盾之说,拿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也一定是能够解决静态哲学观所带来的苦恼的。
但对于理学来说,遗憾的是,姜星火只有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是能够帮助他们补全理学这座大厦的。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分别是格物和格心。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会以一种巧妙地、接近理学理论的方式,从根基上摧毁理学的“理气观”和“心性论”。
且不论姚广孝的思虑,面对王教授的问题,姜星火答道。
“第二个问题,格物该如何格出天理,当然可以回答,而且答案并不复杂,就十五个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践方能出真知。”
见王教授有些茫然,姜星火用他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解道。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格物致知,这本来是《大学》中的章句,朱熹给四书做批注的时候,在这句话下了大工夫,便是说,要通过格物来穷推至事物之理,极限之处也要达到。
这其实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也仅仅局限于这一点上。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矛盾是天理的表现,那么格物致知,所需要知道的就是事物的矛盾的表现。”
“譬如今日误会的根源,便是雨已有天理,存何哉?”
“那么各位细细想来,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践方能出真知’来思考雨的矛盾是什么?”
姜星火的话语,让这些生员们有些茫然了起来。
没有人告诉他们,雨的矛盾究竟是什么,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雨的矛盾,是不是下雨与不下雨?那么下雨与不下雨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促使雨从‘不下’转化到‘下’的根源现象是什么?”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根源现象,是天理在事物上的具体体现,那么可不可以像‘人越多势越众’这样去理解雨滴?”
“雨从‘人’的个体状态,到‘众’的整体状态,经历了什么?期间有什么关键所在?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最终的结果?”
姜星火的话语,仿佛把他们带到了另一个认知的世界里。
他们从未想过,对于一个事物的天理、矛盾,可以如此有规律地去剖析。
这是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
一些头脑较为聪明的生员,几乎一下子就对此着了迷,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喔,原来这世上事物的天理,是真的有办法“格物”出来的啊!
姜星火的话语还在继续。
“这些,我们都可以去假设,也可以做实验去求证。”
“我们一次一次地大胆假设,一次一次地小心求证,如果次数够多,是不是就一定会有那么一次,能弄清楚某件事物的天理?”
“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格物方法,事物虽多,天理却始终有限,总有一日,我们可以无限迫近到了解所有天理,或者说,了解我们人世间的大多数事物的原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