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竟伱这个学校,最后也得成为上舍生以后,才能有可能直接去参加殿试,而中间淘汰机率,宋朝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参考样本了。
所以既然没有一步登天的考试,那么对于足够优秀的学生来说,还不如直接走老路。
没办法,观念在这摆着。
别管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的都是走科举这条“正路”。
而无论是荫官,还是举监,在官场上论资排辈的“含金量”上都跟科举比不了。
这就像成人自考本科跟全日制本科一样,理论上好像是一样的,但在人们的心中,能一样吗?
我能正经考大学,整那些干嘛?
这种观念,只能通过时代的发展来慢慢改变,光是朝廷给政策,第一是倾斜的太厉害会引来巨大的不满,第二是反而容易弄巧成拙,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所以姜星火觉得现在这样倒也没什么不好,慢慢来就好了。
反正他应该还能活很久。
三年一届,十五年后、三十年后,甚至六十年后,大明官场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正因如此,他在大明行政学校匾额上题的词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行政管理的第四节课,行政决策。”
姜星火扶着讲台而下面满满登登坐着的则是日后大明行政学院的教师们。
“现在翻开教案。”
因为教案都是一人一份,没有多余的,所以姜星火直接把自己的教案扔给了高逊志和曹端,而自己则空口白话。
这就是来自国家级优秀高校教师的自信。
“看看‘行政决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别躲了,就你,站起来念一念。”
在大家都装作低头看教案的时刻,姜星火直接把脑袋压得最低的那个点了起来。
“国师,我没躲,我眼神不好。”
“眼神不好配个眼”
嗯?
姜星火的话语忽然止住,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卖玻璃制品的时候,似乎忘了点什么。
没办法,他自己不近视,而这个时代压根就没有眼镜这个东西,所以一时半会儿竟然真把眼镜给忘了,可能这就是灯下黑吧。
事实上,比较原始落后的眼镜在明代中叶经由西洋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受到了欢迎,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里的叆叇也就是西洋原始眼镜最初的称呼。
而在崇祯初年,写下《镜史》的眼镜专家孙云球,则是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也就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而且还掌握兵记在了验光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亮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只能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从来都是不缺乏的,或许这些“孙云球”们,缺乏的只是社会对技艺和知识的尊重。
这也是为什么姜星火已经在研究推动专利法的产生,以及将整个军工体系(兵器局+兵仗局)的匠人待遇,开始逐渐推向皇室经营的手工工场。
只不过修改法律这种事情,要跟三法司扯皮,李至刚的案子到现在都还没判下来呢,不过安南的战事一时半会儿可能也结束不了,毕竟李景隆还没发起登陆,所以倒也不是特别着急。
事实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靠无数能工巧匠迸发的奇思妙想所推动的。
所以这种风气一定要培养起来。
记下了回头要给玻璃产品增加眼镜的事情,姜星火对侍从说道:“给他弄个放大镜来。”
你看,大人物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找东西都不用亲自动手了,要不说还辛苦大人亲自上厕所呢。
“行政决策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与概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准确了解行政决策的含义、类型与意义。”
“第二,让学生准确分辨有限理性决策、渐进决策、混合决策三种决策模型的区别。”
“第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情景模拟作业,通过对作业的判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姜星火点点头说道:
“以后你们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隔一会儿就叫人起来回答问题,不要自己一直在上面讲。”
“为什么?”下面的未来教师们,基本都是从各地的县级提学机构里抽调过来的青年教师,所以倒也有真敢问的。
“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姜星火敲了敲桌子,继续说:“先带你们简单过一遍,我只教一遍,都记好了。”
闻言,未来教师们立刻肃静了起来,连神态都庄重了些许。
谁都知道,听国师讲课,一般那可是皇帝、皇子们才有的待遇,如今有这种机会,定然是要好好珍惜的。
别的不说,光是以后说出去,“国师门生”、“谪仙弟子”的称号难道不能显耀于人前吗?
“第一个教学目标。”
“什么是行政决策?”
教案上都写着呢,但姜星火还是坚持看着眼前桌上并不存在的教案,念了一遍。
皇帝的新装?国师的教案?
不,更不是什么仪式感,纯粹职业病。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官府或官员,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经验决策与非经验决策;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确定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决策。”
姜星火抬起头,又点了一个学生。
“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含义念一念。”
“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程序化决策的问题出现多次,因此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作为解决的办法,每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就依照这套例行程序来解决它。”
高逊志在台下听得直皱眉。
所谓经验、程序、确定.这些东西虽然在以前大明官僚们的行政过程中没有搞的这么清楚,也没人划分,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而在高逊志看来,姜星火的教学过程,虽然把行政的各个步骤进行了标准化,称得上有创意,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非要弄一堆定义,有什么用呢?
这些人学会了又能如何呢?
不过坐在他身旁的曹端,因为没当过官,且思考角度不同的缘故,倒是别有一番体会。
曹端只是觉得,这种把事情规范起来,让一切都有条理可循倒是很符合《逻辑学》的审美。
是的,事物不该是“大家都知道平常就是这样的”,而是“大家都知道这就是规定好的行事逻辑和准则”。
不过姜星火接下来的话语,倒是让高逊志有些兴致盎然了起来。
“好,概念过完了。”
“大家应该知道,这些概念是必须的,但光是概念,只能让你了解表象,对于帮助你了解知识的实质并没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讲案例,大家应该能看到,案例那一栏,印的是:略。”
“纵观华夏上下数千年来的历史,我们理所应当地,能从所有有行政组织的朝代里,单独捋出一部《行政史》,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案例,因为太多、太精彩,所以无法斟酌筛选,这一版只写了一个‘略’,而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可能跟大家印象中的一些事情不太一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