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亮话说的再多,道理在实在,剖析的后果再精确,在皇帝那里都没用。
朝廷缺钱,国师能在不造成百姓负担的情况下搞钱,他们不能,就这么简单。
坐在龙椅上的朱棣,不在乎杨士奇们所担心的人心啊、统治难度啊这些问题,因为朱棣是彻头彻尾的武夫思维,他手里刀把子够硬,全天下都得听他的,以实用为主,说那些乱七八糟的都没用。
而朱高炽则相反,他没有父皇的条件,同时也是典型的儒家思维,要的是最低成本地有效治理,而且是长期治理。
正是这种差异,才导致了他们对待姜星火的政策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如果理解了这种基于受教育程度和人生经历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对于仁宣时期,主动放弃大规模国土的“仁宣缩边”,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后来堡宗的事情,堡宗当然可恨,但要是没有朱瞻基放弃开平卫,导致北京在事实上直接成为北部国防线的一环,那么其实这场仗是不用在土木堡这种距离首都根本没多远的地方打的,对此朱棣就说的很透彻“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而放弃开平卫等一系列前哨防线,缩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使得苦果早已埋下,甚至不夸张的说,女真能跨过长城入寇京师,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见杨先生直接被自己干沉默了,朱瞻基缩了缩脖子,半晌才说道:“姜先生很厉害。”
“是很厉害。”
杨士奇到没有垂头丧气,但是多少有些无奈。
姜星火的出现,对于三杨等人来说,就是彻头彻尾的人生观冲击。
旧时代的一切学术理论、治国策略,似乎都开始失效了,而肉眼可见的是,姜星火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把变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起来,并且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
在儒家的治理理念确实解决不了帝国那些被掩藏起来的尖锐问题,在各种制度经过三十多年演变逐渐变得僵化且死板的时候,姜星火的变法,就像是给一潭死水里注入了新的源泉。
可对于原本在池水里浑浑噩噩的鱼儿来说,却并非是什么好事。
“下去看看吧。”
马车停了下来,他们身边有不少保护安全的人,所以倒也不用担心。
这是一处路边的商铺,有不少人在排队。
“手里拿着这么多宝钞,不怕被偷吗?”朱瞻基小声问道。
“当然不会。”
杨士奇摇了摇头,由于宝钞泛滥,现在南京城里各个地方的百姓,基本上随身都会带着几张或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宝钞,这玩意可以说是极其方便随身携带,而且攥着反而不容易被偷。
与之相比,铜钱由于加起来沉重,必须用钱袋装着挂在腰上,这才更容易被人一把捞走。
“穷则思变啊。”
排队观察了半晌,杨士奇叹道。
明朝的市井,始终没有宋朝那样繁盛,这跟官府的不提倡商业发展是有极大关系的,而在此情况下,在这种贫困落魄的环境下,很多商业嗅觉敏锐的人其实缺的只是一个机会,而一旦发觉有改善机会,往往会抓住不松手,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会努力去争取和把握。
因此当宝钞泛滥的同时,各种商业活动也越发兴盛起来。
比如宝钞兑换。
杨士奇又带着朱瞻基走了几家店铺,最后拐进了一个小巷子,进了另一家店铺。
店铺上面挂着“刘氏钱庄”的牌匾,旁边的小旗上,则绣着“刘氏钱业公司”。
这里,掌柜正坐在店内的里间悠闲地喝茶休息,一阵敲门声忽然响起。
“掌柜,有客人。”伙计走进屋子,向掌柜恭敬地禀报导。
掌柜摆摆手示意他退下,继续低头喝茶,过了一会儿才走了出去。
见到是一个中年人带着一个小孩,看起来是父子的模样,掌柜微微诧异大人看起来倒是气度不凡,而小孩一看就是养尊处优惯了。
再往门外看去,有些身材雄壮的汉子,正在用警惕的目光,时刻注视着这里。
“掌柜,我们来做交易。”
听到对方开口后,刘掌柜微笑道:“哦?不知贵客打算做什么交易?”
“卖些宝钞。”
“自是可以的,我们店里铜钱充裕,贵客想换多少应该都没问题。”
杨士奇微微一怔,又问道:“不知是多少比例收?”
刘掌柜哈哈大笑:“贵客这话说得,当然是一比一啊,不过要看宝钞的新旧若是有折损,还得每贯多收一文的折损费。”
“怎么能是一比一呢?”即便是朱瞻基这样的孩子,也察觉出了不对劲。
你拿着价值一贯(一千文)的宝钞,去街上跟人换一千文铜钱,傻子才跟你换。
宝钞现在实际币值虽然有所抬升,但一贯面值的宝钞,最多也就能换到一百多文铜钱,谁跟你换,直接原地亏八成。
“大明银行有规定,就是这个比例,贵客您看,这写着呢。”
杨士奇接过刘掌柜递过来的文书一看,果然如此。
事实上,不仅是禁绝金银交易,为了稳定币值,大明银行也不允许所有受监管的钱庄,进行超比例的宝钞-铜钱兑换,这种举动不是自欺欺人。
百姓日常用,私下里在黑市换,这都没问题,但是一旦能够公开兑换,那么必然会遭到挤兑,铜钱的存量马上就会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怎么使用的宝钞,使用频率就更低了,相当于自己把宝钞的流动性给弄得更差了。
而刘掌柜见了外面的劲装汉子,更是害怕他们是大明银行派来调查的,无论杨士奇如何说,都咬死了这就是官方的规矩,自己绝对不敢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杨士奇无奈,显然直勾是钓不上来鱼的,于是干脆带着朱瞻基走出了这家钱庄。
但好巧不巧地是,刚走出门,就见到了拉着于谦在实际调查的姜星火。
第444章 潜龙
姜星火显然也看到了杨士奇、朱瞻基二人,不过此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又都穿着便装,倒也不好点破身份。
朱瞻基聪敏,干脆地唤了一声“先生”,化解了短暂的愕然与尴尬。
于谦挣开了姜星火拉着的手,主动跑上前去,与朱瞻基结伴而行,而姜星火亦是拍了拍杨士奇的肩膀。
“士奇兄也是来看纳钞中盐情况的?”
“正是如此。”
杨士奇点了点头回应道,却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姜星火笑道:“正好,今天我也休沐,咱们四人一块,等下吃午饭。”
杨士奇本能地想拒绝,却被朱瞻基扯了扯衣角,只好答应了。
秦淮河畔官营的酒楼很多,但私营的小馆子也不少,姜星火没打算铺张浪费,就近找了处小酒馆,便走了进去。
“几位客官吃什么?”店伙计都是有眼力劲儿的,看几人衣着气度不凡,便立即麻溜地迎了出来。
嗯,按照这个年代的道德风俗观念,小孩上桌吃饭都很难得了,更别说点菜了,即便朱瞻基是皇孙,那也是姜星火的学生,是没资格在姜星火面前吵嚷的,所以点菜权自然来到了姜星火手里。
菜谱还是挺简单的,姜星火翻了翻,指向其中几样菜肴说道:“就这些吧,再上壶茶。”
店伙计点头应道:“好咧!您稍候!”
姜星火转头望向杨士奇,见他脸色平静,似乎在神游天外,便问道:“士奇兄,今日所见如何?”
“钱庄还算守规矩,纳钞中盐大约是行得通的,只是.”
“且说无妨。”
杨士奇正襟危坐,思考了剎那方才小声说道:“纳钞中盐是要加大力度放盐的,民间的实际盐价因此低下来怎么办?而纳钞中盐回收的这些大明宝钞,大明银行应该是不能再投入市面的吧?否则怕是白费功夫了,可国师若是依着这个法子来当210万两商税,怕是有些得不偿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