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 大明国师 > 第814页

第814页(1 / 1)

('

“而施幼敏等人的造假手段,也主要是虚构或瞒报各项开支,但四脚帐,则完全可以做到采用流水结存的办法,结算出本期库存现金的余额,参加总簿或结册平帐,这样若是有端倪即便掩饰的再好,也很容易露出来,这就跟之前用宋代的盐税来推算我们现在的盐税,这里的原理是一样的。”

众人听明白了以后,都有些惊讶,这种记帐方式的巧妙程度,是适应了传统的单式记帐的高官们难以想象的,如果用在各级衙门都推广这种记帐方式,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过去的旧帐或许不好翻,但以后的新帐,一定是能大大提高官吏通过篡改帐目进行贪墨的难度的,而且不是一点半点,是整个工程量要翻十倍、数十倍,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官吏们心中的那条线。

而且即便有高手做戏做全套,一旦进行查帐“四脚帐”这种复式记帐,也很容易就能查出端倪来。

难造假、容易被查,这两点,显然能够大大减少类似的贪墨行为。

朱棣龙颜大悦道:“国师思虑周全,如此一来,施幼敏一案定然不复出现,就按国师说的去办,夏尚书觉得需要多少时间?”

夏原吉想了想,回答道:“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到永乐三年才能开始全国范围内实行首先要制作和印刷相应标准的帐册,数量很庞大,其次就是需要让各布政使司、府、县的官吏进行培训,熟悉新的记帐方式,哪怕是分派,也得大半年的时间不可。”

“那就这么去办。”朱棣一挥大手,如是说道。

最后,对于施幼敏等人的判决,经过一番讨论,众人不约而同的望向了高坐在龙椅上的朱棣。

“陛下!”

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礼部尚书卓敬出班道:“臣等请彻查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贪腐案,还天下以朗朗乾坤!”

说完他深深一揖。

实际地位最高的吏部尚书蹇义亦出班附议,并再次拱手道:“陛下,臣等恳请彻查两准都转运盐使司贪污,从重从速,以儆效尤!”

“好!”

朱棣抚掌大笑,随即站起身来,负着双手,缓缓踱步到了大殿中。

“传朕旨意,立刻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盐使施幼敏等人押往京城,凌迟!犯官家属,流放三千里!”

同时他背对众臣下令道:“盐使司其余官吏,不问功过,全数革职,押解回京,待审讯结果,若不涉及此案又清正廉洁、能力尚可,则予以调任地方。”

“遵旨!”

消息很快传出,对贪腐官员予以凌迟,并追究与其来往的士绅、盐商,轻则罚没家产,重则连根拔起。

当然,为避免造成恐慌影响,也明确说了,不会过度追究人身责任,以罚款为主,但即便如此,消息依旧在短时间内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各府县,让黄淮境内人人自危了起来。

一些官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参与,否则现在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

黄淮那边变了天,南京中枢这边也没闲着,随着“四脚帐”复式记帐法在中枢六部及各寺的试点,对于之前发现的物品采购里面重点暴露出的问题,姜星火也开始了动刀。

第465章 诸事

从奉天殿出来,皇宫里一路上下着簌簌的小雪,白茫茫的覆盖了大地,远处的宫城里还隐约传来阵阵钟声和歌谣,那是宫女们在彩排新年庆典的声音。

一眨眼,轰轰烈烈的永乐元年似乎就要过去了。

走在路上的人不多,因为大家都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这些日子以来,因为考成法和京察的双重缘故,各个衙门是越来越忙了,而且大明的军政重心即将北移,好战的皇帝为了彻底削掉秦、晋两藩,打疼蒙古人,甚至还要顺手收拾女真人、敲打朝鲜人皇帝就经常会将朝中重要大臣召集到奉天殿内商量对策,而如今又恰逢北疆战事即将紧张,也导致五军都督府那边也跟着更加繁忙起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冬天,怕是没那么容易捱过去。

不过好消息是,如今大明的南线一片岁月静好,安南和占城已经臣服,在五星上将李景隆的指挥下,东西两路大军除了驻扎在由安南国新割让的交趾布政使司土地上的军队,其他均已从广西和云南两路撤回国内,而陈天平也在大明的帮助下,顺利坐上了安南国的王位。

“国师。”

走到了皇城的内五龙桥附近,眼见就要到了六部的值房分道扬镳,卓敬和夏原吉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

“你先。”

又是异口同声。

姜星火大约也猜到了都什么事情,说道:“我先去礼部,再去户部。”

夏原吉点点头,姜星火随着卓老头拐进了礼部。

卓敬坐下,不急不缓地给姜星火沏了杯茶,然后坐下。

“你不喝?”

“到岁数了,不爱喝了。”

卓敬笑眯眯地捻着银须,看着姜星火说道。

姜星火狐疑地看了看茶杯,茶看起来没问题,水也没问题,那问题出在哪?

“你这眼神不对劲。”

“咳,老夫有个孙女”

“说正事。”姜星火没好气地说道。

我拿伱当战友,你想当我爷爷?

卓敬讪笑一声,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起了正事:“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胡氏父子的献俘礼,伪大虞朝的皇帝、亲王、太上皇,一股脑的俘虏回来了,为了安全起见走的是陆路,但明年年初也能到南京,所以要确定一下,这件事怎么办,定个章程再奏报给陛下;第二件事是交趾布政使司的区划,行都司那边卫所怎么定,由五军都督府管,咱们管不着,但李至刚和黄福这俩冤家还都是光杆司令呢。”

“献俘礼?大明没有嘛?”这倒是真的问到了姜星火的知识盲区。

献俘礼这东西,大明不是没有,事实上,洪武元年闰七月的时候,老朱就下诏定军礼,于是当时的中书省众臣们会同儒者考究历代旧章,弄出来个条条款款。

卓敬慢悠悠地念叨着:“周制,天子亲征则类于上帝,宜于大社,造于祖庙,禡于所征之地,及祭所过山川。师还,则奏凯献俘于庙社,后世又有宣露布之制,若遣将出师,则授以节钺,亦告于庙社,禡祭、旗纛而后行。宋又有祭告武成王之礼,归则奏凯献俘,然后天子论功行赏。定为亲征、遣将诸礼仪。”

“具体仪式嘛,其实也挺简单的,乐师奏凯歌,然后陛下率诸将列于太庙之南门外,大社之北门外,再然后让刑部宣读俘虏的罪状,主持的礼官在门外祭告,跟出师祭告的仪式是相同的。太庙这边忙完了,就回午门,献俘将校引俘虏自东华门押入,至午门前举行献俘,礼毕从西华门出,期间依旧奏军凯乐,陛下服通天冠、绛纱袍,在午门要称贺致词,穿正式大朝服的百官行礼四拜以后,就可以结束了。”

“你这都有了,你让我说什么?”姜星火愈发费解了。

这不是你搁这搁这呢?

卓敬咳嗽了一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但是这玩意洪武朝没操作过,咱现在永乐朝,既没经验,也不知道符不符合陛下的口味。”

姜星火:“???”

大明开国,洪武元年以后打了那么多仗,俘虏了那么多敌人的王公贵族,你跟我说没用过献俘礼?

经过卓敬的一番解释,姜星火方才明白了过来怎么回事。

事实上洪武朝虽制定了献俘仪制,但并未举行过献俘礼,仅有的两次机会,老朱也都直接拒绝了。

第一次献俘是洪武三年的时候,老朱让大将军徐达和李景隆他爹李文忠兵分两路,出塞北征残元,彼时元顺帝已死,其子爱猷识里达腊嗣位,而此役曹国公李文忠领军千里奔袭应昌,颇有卫、霍之风,俘获北元皇帝的嫡皇子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属官等数百人,遣送至京师,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捷,当时就有很多朝臣主张以买的里八剌献俘于太庙,但老朱出于一些因素的考虑,反而没有进行这次俘虏级别很高的献俘。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