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宗行接过布团摊开仔细查看,这是一块很粗糙的石料,上面满是裂纹和黑色的痕迹,而且似乎已经埋藏了很久。
但他打量着石料表面上密集的裂痕,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叶宗行用力地擦了擦,果然。
“鳞片石墨!”
“啊,真的吗?!”
“老天爷,是这么高品质的石墨?”
旁边的矿工听完之后,全部兴奋起来,纷纷朝这里走来,想要近距离观摩一下。
根据文献记载,应劭的《汉官仪》记述汉代“尚书郎起草,月赐隃糜大墨一枚,隃麋小墨一枚”,计然《万物录》说“石墨出三辅,上石价八百”,就是指隃麋墨,隃麋墨是汉代被人推崇的优质墨。
而石墨在使用时要用研石在砚中将它磨成粉末,再兑水稀释成墨汁,这东西,看起来就像是石墨矿石最初的样子。
事实上,石墨的确是很珍贵的资源,也是一般人无法染指的,因为在华夏古代,制墨业这是跟造纸业几乎同等重要的行业,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大发展,以及科举考试规模不断扩大,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为了应考做官而读书、写文章,他们需要大量的墨笔文具,江南许多地区都有了制墨手工业,但石墨在江南的产量却不算丰富,如果在离南京近在咫尺的地方,发现的不是煤矿,而是石墨矿,那价值可就相当可观了,毕竟这是一座山的体量!
从科学角度来讲,石墨是有机成因的碳质物变质而成,最常见于大理岩、片岩或片麻岩中,煤层可经热变质作用确实可以部分形成石墨,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石墨则是火成岩的原生矿物,汤山他不知道有没有火成岩,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
鳞片石墨,按理说跟这个看起来也挺像,因为鳞片石墨是晶体呈鳞片状,这是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的,有大鳞片和细鳞片之分,此类石墨矿一般品位不高,但它是自然界中可浮性最好的矿石之一,经过多磨多选可得高品位石墨精矿,这类石墨的可浮性、润滑性、可塑性均比其他类型石墨优越,因此其价值最大。
但姜星火看着这矿石,却总觉得不对劲。
“难道是……”
姜星火把矿石从叶宗行手里拿了过来,用手扣了扣,然后又仔细地观察了片刻,说道:“不是石墨。”
“不是石墨?”
叶宗行有些愕然,而旁边的矿工们,也都不太敢相信。
毕竟,这东西看起来就是石墨。
可既然国师说不是了,那别管是指鹿为马还是啥,他们也不敢说个“不是”不是?
但姜星火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他抬起头对众人说道:“这种矿石不是石墨,而是叫做辉钼,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矿藏,价值非常珍贵。”
事实上,煤矿的伴生矿,通常有镍、铬、钼、铜、钴等元素,而伴生金属元素的分布要么是块状分布,也就是伴生金属元素集中在某些煤层和煤块中;也么则是垂直分布,也就是伴生金属元素分布于地层厚度范围中,至于均匀分布的概率不大。
而伴生金属元素是迁移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迁移规律也十分复杂,但不管怎么说,都应该是连续有规律的,也就是其迁移效率受到伴生金属元素和以及煤类材料复杂结构和内部空隙结构等影响。
无缘无故出现石墨矿,是极为反常的一件事情。
所以姜星火根据观察,确定了这不是石墨矿,而是辉钼矿。
在自然界中,钼这个元素,主要就是以辉钼矿的形式存在,天然辉钼矿也是一种黑色软矿物,辉钼矿与铅、方铅矿、石墨从外表上来看很极为相似,很难区分。
所以,众人把辉钼矿错认为石墨矿,并不奇怪。
但两者的价值,或者说当下对当下大明的价值,却截然不同。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只有姜星火很清楚钼矿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日本武士刀的品质非常好?除了工艺和锻造技术,其中辉钼矿就是一个很重的因素,日本不仅有金矿银矿,更是有辉钼矿,这种元素能够显着地增加刀具的各方面性能。
用游戏的话说,那就是必要的附魔物品。
而巧合的是,后世发现钼,最开始就是从永乐时代的同时期日本的武士刀里发现的,这是钼首次被发现用于军事目的。
而钼的发现时间虽然很短,起的作用,却一点都不小。
在姜星火的前世,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斯奈德公司率先以钼为合金元素生产含钼装甲板,他们发现钼的密度只有钨的一半,因此钼在许多钢合金应用中有效地取代了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对钨的需求急剧增加,钨铁供应极为紧张,因此钼在许多高硬度和抗冲击钢中取代了钨。
由于其重要性,钼被各国政府视为战略金属,在20世纪初,其主要用于制造耐高温的火箭炮和火箭炮,工业上的先进材料,以及军舰、火箭和先进设备的优质部件。
除了能给武器品质进行附魔,大幅度提高钢材性能,钼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辅助玻璃生产。
钼的存在有助于制造日常使用的玻璃和玻璃制品,在高玻璃融化温度下的高强度以及对熔融玻璃的腐蚀抵抗力,使其成为玻璃熔融过程的理想材料。
换句话说,如果汤山里不仅有煤矿,而且还有伴生的钼矿,那么就能同时解决燧发枪和大炮所需的高品质钢材,以及困扰玻璃工坊很久的继续提高品质的难题。
第477章 煤铁
当然了,钢材品质和玻璃品质提升的这个问题也并不容易解决,不是一座矿脉就能攻克的。
在这个时代,冶炼工艺已经很成熟,但是要让钢铁更加结实耐用,依然有不少的难关。
如果没有姜星火的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过一百多年,来到明朝中后期,华夏传统灌钢法即将抵达其技术巅峰,也就是生铁覆盖法和生铁浇淋法(即苏钢)将会被发明出来。
但灌钢法抵达巅峰,也并非是钢铁行业走入近代工业的最后一道门槛。
因为想要把钼等元素像是轻松混合各种药剂的巫师一样进行自由搭配,就需要掌握治炼液态钢水的技术,只有将钢加热到液态,才能自由且精确地控制其中的碳与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锻钢、灌钢,甚至熟铁渗碳钢等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确调控的。
而冶炼液态钢水,这就需要转炉炼钢法的出现了。
在没有转炉炼钢法之前,想要进行附魔,只能走日本人的那条效率奇低的路子。
为什么日本武士刀虽然质量高,但质量却并不统一?这就是因为武士刀的锻造虽然基本都使用了日本独有的“踏鞴式”低温炼钢法,但不仅人工水平不一样,原材料也不一样。
从原材料的角度讲,日本人用的是他们口中成分较为特殊的如“赤目”、“真砂”等铁砂,但说白了,就是不同地区的铁矿里不同的伴生矿,属于是开盲盒式的概率附魔,能得出什么品质,全看伴生的是镍、铬、钼、钴里的哪种元素。
“赤目”、“真砂”这些铁砂,因为其中所含杂质比较多,在华夏这种人口众多追求军备武器制式统一的国家,是基本不使用的,因为冶炼起来很麻烦,效率很低,武士刀钢材的出钢率是很低的,一般需要25-30吨的原材料,才能出1吨武士刀钢材,没什么性价比可言。
但从人工水平上来讲,由于日本人只有这玩意,也不怕麻烦,反而是尽力去挖掘其潜力,别说,还真挖出来了,那就是可以将不同材料用于不同部位,然后进行折迭锻打成刀折迭锻打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含碳量变化的过程,但这在古代并非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工作,因为工匠在此过程中看到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还要淬火才能得到最终结果,所以此前的步骤只能依靠工匠的经验,故此在日本想要成为合格的锻刀师,需要长时间的锻造经验,基本没法像大明一样搞制式装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