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刚才看到这火炮,就像是见到宝贝一样,恨不得立马就把这玩意造个千门、万门。
但是,想法终究只是想法,实际操作却是非常困难的。
虽然跟直接消耗财富的铜炮比,钢炮的造价要低廉很多,但制造钢炮,需要消耗大量的焦煤以及给钢水附魔的矿石,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这可不是随便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能实现这种技术的,也只有这里的铸炮所。
但不管怎样,现在铸炮都是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这个呢?”
在徐景昌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另一个工坊,一个负责制造和装配纸壳定装弹的工坊。
看着白色的纸壳弹药,朱棣有些好奇地问道。
这种纸壳定装弹,跟姜星火前世的德莱赛步枪最早采用的纸壳定装弹还不一样。
那种纸壳定装弹,是已经从前装枪即将向后装枪过渡的时代出现的,因此那时候的击发,用的都是雷汞火帽为激发原理的枪械,燧发枪已经被取代了,纸壳定装弹也就是把弹头、弹托、底火、发射药用圆筒纸壳包成了一个整体。
但是现在弄出来的纸壳定装弹,还没有底火这种东西,没办法,弄不出来。
击发枪的原理是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击针刺进纸壳,撞击底火,继而引燃火药射出弹丸,可现在的工艺水平,击针和雷汞火帽全都没戏。
因此,火铳重点的研发方向,还是在火绳铳到燧发铳的过渡上,现在已经有眉目了,不过没个几年估计是搞不出来的,燧发铳的关键技术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需要反复试验.虽说燧发铳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燧石夹带动燧石,撞击盖在火药锅上的铁片产生火星子,然后火星子掉落进入火药锅继而发射弹丸,原理很简单,但就是无法批产,试验出来的东西稳定性很差,甚至还不如火绳铳来的稳定。
如果是这种质量的燧发铳,批产出来也是折磨人,根本没必要。
而除了火绳铳向燧发铳过渡,其实兵器局还在尝试小批量的制作簧轮结构的手铳,属于是向燧发铳过渡的一个小变种,簧轮手铳的主要部件是磨轮和燧石、发条,扳动燧石夹的同时就已经是给磨轮上发条了,然后在人扣动扳机的时候,燧石夹就可以带着燧石撞向磨轮,这个时候磨轮已经释放了发条,然后就能产生火星子,火星子掉落进放置火药的部位即可引燃火药发射弹丸。
说起来很复杂,其实跟一个东西的原理是高度相似的,那就是打火机.
Zippo打火机用手摩擦的那一下,就是簧轮手铳引燃火星子的全部过程了。
但是这种玩意属于是试验研发性质的,生产出来的,也只是作为技术储备,和专供特殊群体防身之用,造价比较高,根本做不到批量生产。
而且很可能关键时刻打不着火。
善良之铳了属于是。
说回定装纸壳弹,这个其实就是用纸把已经压实的火药、棉花和弹丸给分层放置了,最下层的纸壳能直接被火绳引燃,中层的棉花起到弹托的作用,而上层的纸壳则装着弹丸,发射的失火,中上两层的纸壳弹会从铳管里发射出去,在发射过程中,弹丸脱离纸壳飞向目标。
这样就能省却压实火药再放置弹丸的步骤,跟真正能起到底火作用的定装纸壳弹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于火铳手来说,虽然只是减少了一个步骤的工作,在战场上能起到的意义却非常的大。
因为火绳铳进行一次正常发射需要的步骤是很繁琐的,要先把火药用小勺从铳口里塞进去,然后还要塞棉花当弹托,然后再塞弹丸,最后还得送长杆把弹丸压实了(提高气密性),而有了这种纸壳定装弹,就只需要往里塞弹丸就行了,没有底火撞针之类的东西不要紧,反正火绳铳就是靠火绳引燃的。
当看到了实际演示后,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这个小小发明的意义所在。
“质量呢?纸壳怕是很容易受潮吧。”
“这些纸壳弹用的纸都是特质的,绝对不会轻易受潮变形,放心吧。”
徐景昌笑着说道:“再说了,即使真的是存在质量问题,出厂肯定都是经过严格检查的,这些工匠就能跑得了?每一批编号都能查到的。”
说罢,徐景昌抬起了一个装纸壳弹的箱子上,上面正写着编号,顺着编号,能直接查到是那一批工匠负责生产的。
这个是老规矩了,洪武朝铸炮的时候,工匠姓甚名谁,那都是直接跟着铸到炮管上的,有质量问题一个都跑不了。
“哈哈,这倒也是。”
听完他的话,朱能和丘福顿时大声笑了起来,他们知道徐景昌肯定是有所夸大,新的东西,伱说肯定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但在皇帝面前只能这么说,为此两人也替徐景昌遮掩了过去,免得朱棣真较真,要现场多试射一些。
“纸壳弹成品率有保障,但要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现实,总有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出现哑弹或者卡弹的情况,只能说尽量避免吧。”
不过,姜星火既然已经跟着把话挑明了,那也无妨。
朱棣点了点头,听出了姜星火的意思。
子弹跟火铳是适配的关系,有时候造成哑弹或者卡弹,也不一定都是子弹有问题,也可能是火铳本身淋雨受潮,或是口径在铸造的时候就不太精准,这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了,纸壳定装弹,只要有,那么它的作用就绝非正常的铅弹可比了,火铳手们发射的速度,将会因为这个小东西的出现而大大提升。
而这也就意味着火铳部队屠戮敌人的速度,将变得更快。
这个效率一旦超过某个阈值,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步制骑”,到了那时候,骑兵恐怕就要从战场舞台的主角,黯然沦为配角了。
第506章 棱堡
接下来就是永乐二年军备技术参观的最后一个环节了,也就是棱堡的实地考察。
棱堡这种东西,说实话,只要火器跟得上,是真的虐菜神器。
尤其是在海外殖民地,弄个棱堡和配套的火炮群出来,几百上千人,就能在据点里死守上几个月乃至一年的时间,从容等待舰队的支持。
不过跟传统的高墙城池相比,棱堡更加考验守军的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古今中外有很多战例可以作证,高高的城墙对于防守方心理优势的加成到底有多大,城墙足以让防守方的民夫,在很多时候发挥跟进攻方正卒一样的战斗力,但这种情况如果放到相对低矮的棱堡上,未经训练的民夫看着敌人顺着缓坡爬上来,恐怕很快就会出现“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情况。
但相反的是,如果棱堡内驻扎的是训练有素的火器部队,拥有着标准配置的火铳和火炮,那么棱堡在抵御进攻方时,几乎就是无法攻破的存在,甚至是最有效率的杀戮机器,这也是为什么在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者可以轻松靠着海岸据点统治广袤区域,坚不可摧的棱堡就是秘密所在,在所有有记载的历史资料上,棱堡被攻克的记录,可谓是万中无一。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郑成功的含金量了,虽然啃得不容易,但郑成功面对的热兰遮城可是标准的棱堡群结构,周长二百丈,高三丈,外城由三座棱堡构成,内城由四座棱堡构成,共有八十门火炮,这种文艺复兴式的星形要塞,在沃邦攻城法(平行堑壕推进,即土木作业攻城法)被推广前只能靠时间来耗,可靠着半月堡掩护火炮群,郑成功还是攻破了棱堡外城,并以火药炸内城相威胁,逼迫荷兰人出降。
看着眼前土石结构的棱堡,国公们似是看出了点门道,又好像没看出来什么。
棱堡,又被称为“星堡”,这玩意在姜星火前世是义大利人在文艺复兴晚期发明的,主要就是将传统的四方城墙改成凹多边形,将圆形城楼改成棱形堡垒,消除了城堡的火力死角,这样无论从哪个地点攻城,都会遭到两个以上火力点的交叉火力覆盖.而棱堡的改进版是荷兰人做的,正值荷兰人从西班牙独立的八十年战争,经过实战检验,荷兰人选择了降低堡垒高度,加厚墙体,然后将堡垒外墙同地面的夹角筑成钝角,这样不仅防炮,还能对抗火药炸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