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因为名额有限,一般三甲进士就录取三百多人,所以阅卷官和最终决定的主考官,都是慎之又慎的,还会将几十名“同考官”推荐上来的卷子筛选掉一片,然后再从剩下的卷子里优中选优,进行第一场考试的排名。
永乐二年二月十二日,第二场考试,考试论(限600字)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试论就是议论文的意思,题目也是从五书五经里出,但跟第一场不一样,不需要用八股文来答,随便你怎么答,散文骈文都可以,重点在于议论文本身的质量;判语就是行政文件,也就是京中各衙门对于下级单位递交上来的文件的批语,姜星火跟老和尚商量定的是两个总裁变法事务衙门的文件、两个六部的、一个寺里的,也算是为国筛选实用人才了;诏、诰、表则是皇帝的公文写作,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相应的诏、诰、表,一般都是汉诏、唐诰、宋表,也就是说情景模拟,给过去的朝代写皇帝的公文,这是为了避免有人触怒现在的皇帝,今年的三道题目就是“拟汉武帝与西域大月氏诸国诏”“拟唐以张九龄为中书令诰”、“拟宋群臣贺孝宗做敬天图表”。
二月十五,第三场考试。
第三场则是简单很多,就一道题,策问,考的是时务策(1000字以上),策问要求文字平铺直述,不尚文藻。
策问,就是以“问”来开头,给一段材料,在阅读材料后,写出自己的理解。
一般来说,策问属于附加题,从重要性排序上,会试重点看第一场经义的八股文,然后是第二场的试论判语和诏、诰、表任选,最后才是策问。
但今年不一样,今年在考试之前,就明确说了三场重要性相同,意思就是策问的得分占比提高了。
果不其然,今年策问的题目就是“论宋朝四民皆本与开海裕国之国策”。
说的是宋朝,但所有参加会试的举子都知道,这是说的今天的大明。
而且既然甲申科的会试,从主办机构到主考官,全都是变法派的人,那么自然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或者说考官的喜好,就不用多说了。
当然,也有可能给伱阅卷的“同考官”是个保守派,暗戳戳地把倾向于变法的策论卷子给罢黜掉,但这种概率始终是不大的。
头铁的有没有?也有,但是这就是属于跟自己过不去了。
所以,绝大多数举子,不管是确实倾向于变法,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都选择了写这些宋朝国策的好处。
而这就是掌握科举的目的之一了,你别管是不是心不甘情不愿,只要你写了,以后你身上就会被先贴上一个“变法派”的标签,而且如果科举始终是这个标准,那么以后大明的士子们,肯定会重点研究变法的这些东西,思想和行动自然会倾向于变法,如此持续下去,那一届届科举考下来,还愁变法不成吗?再加上国子监现在思潮已经全面转型,大明行政学校更是姜星火完全控制的,三条用人通道都在控制里,那么未来就是属于变法的。
二月十六,交完卷子,对于甲申科的考生来说,这一届科举就算是暂时结束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完全不由他们掌控了。
二月二十五,所有考官汇聚在一起,将排好的试卷号码填入草榜中,然后锁起门来,将朱卷和墨卷一一对号,经查无误,则将朱卷和墨卷捆起封存储于堂中,待二十六日正式填榜。
二月二十六日,姚广孝等人又齐聚一堂,开始填乙榜。
二月二十七日,填甲榜,也称正榜,从第六名开始填,第六名到第十八名的名次决定权主要还是在主考官手中,剩下的,则是直接汇报给朱棣和姜星火,他俩已经在宫里等着了。
第523章 南北
会试结束后上榜的叫做贡生,而会试的排名,通常跟接下来的殿试不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了,排名不见得一样,可人却都是同一批人,因为这里有个默认规则,即贡士在殿试中一般不会被黜落下榜,所以只要在会试里考中了贡生,那么基本上就能保证成为进士了。
但会试的前几名,却不一定能在殿试里,同样拿到前几名。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发榜。
但会试甲榜排名的内容,却关系到皇帝对于新科贡生们的印象。
因此在夫子庙贡院,甲榜除了前五名都填完后,众位同考官立刻围住了甲榜,认真地看起来,尤其是那些有利益关联的,更是看的分外仔细。
这里就有个说法,那就是二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辰时,会开始准备发榜,但在发榜之前半天,外头的人,其实就已经知道了谁榜上有名了,会先一步吹拉弹唱找中了的举子讨喜钱去。
这里面默认的规则就是,甲榜一般填完了,给同考官们看到了,就会提前半天时间泄露出去了,属于潜规则,大家都知道,但是没人管,因为到了这一步,甲榜是不会变的了。
但眼下甲榜没填完,也没到潜规则的泄露时间,所以外面的举子,尤其是考了几次却都落榜的老油条,更是眼睛瞪得老圆,等着贡院的一举一动。
荣国公姚广孝和礼部侍郎宋礼一同离开了贡院,这一路上,几乎所有知情的人都会对他们投去好奇和探询的视线。
而当两人踏足皇宫时,周遭的目光就愈发炙热起来。
只能说,人人都有吃瓜之心。
“恭贺陛下取天下之才!”
姚广孝作为主考官,首先上前行了礼,然后宋礼紧随其后。
而此时的奉天殿内,六部尚书和姜星火也在。
“平身。”
朱棣笑吟吟地让大伙儿平身,永乐二年的甲申科是他登基后的第一届科举,意义自然非同一般,而他本人看着甲榜的名单,也颇有种李世民当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快感。
不过看着看着,朱棣的眉头就稍稍皱了起来。
朱棣扫视众臣一圈:“朕近来听闻一事,据说江西有许多举人,纷纷赶赴京师应试,以至于江西的会馆都挤得人没个落脚的地方。”
朱棣话音刚落,刑部尚书郑赐便站出来:“回禀陛下,确有此事!江西各县的考生,都集中到京师,人数颇为可观。”
朱棣若有所思,旋即看向姚广孝:“这名单上的江西籍贯考生,数量确实有些多了啊。”
姚广孝忙道:“臣已经统计清楚,甲申科预计登榜贡生四百六十人,其中一百一十七人为江西籍贯。”
“江西文风鼎盛,本就是科举大头所在,这也是难免的国朝有法度,既然是统一规定,总不能因为江西考中的多,就区别对待。”
吏部尚书蹇义这时候也说道。
蹇义说的也没毛病,既然统一划线了,那就按一致的规则来,江西考上的多是人家有本事,不可能说特意针对江西籍贯的考生。
不过在明初,江西的考生确实数量又多,质量又高,从元朝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科举大省,这种情况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
朱棣也想让北方的举子多一些,问题是,北方的人口基数和教育水平就摆在那里呢,科举上的表现,确实不如南方,更别提跟江西比了。
但这个数字,还是令朱棣不太满意。
“北方举子,只有寥寥数十名登榜吗?”
“陛下,不能再来一次南北榜了。”
忠诚伯茹瑺苦口婆心地劝道。
听到“南北榜”这三个字,从洪武时代走过来的老臣们,对这件距今不过六七年的事情,可谓是纷纷悚然。
南北榜,明初著名政治事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洪武四大案,更有人将其称为第五大案。
起因是洪武三十年的科举,朱元璋选择了八十五岁高龄的翰林学士(翰林院最高长官)刘三吾为主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