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堪木然的点点头:“嗯,然后呢,这些和学生去锦衣卫上任是好事有什么关联吗?”
方孝孺笑道:“别急嘛,且听为师细细道来。”
随后继续说道:“自陛下入主京师至今已一月有余,而建文旧臣,也被锦衣卫杀得差不多了,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锦衣卫失去了立功的机会。”
陈堪疑惑道:“锦衣卫失去了立功的机会,这又和学生有什么关联?”
“当然有关联。”
方孝孺拉出胡凳坐下,也不再卖关子,说道:“锦衣卫乃是天子爪牙,旨在为陛下服务。
一旦锦衣卫失去了立功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他们对陛下没用了。
所以为师推测,为了让陛下继续重视锦衣卫,他们必然会开始构陷大臣,并大肆连诛。
介时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百官皆惧,非是社稷之福啊。”
说到这里,方孝孺不由得忧心忡忡。
“哦!”
陈堪面无表情的哦了一声。
他悟了。
方孝孺这是要他去阻止锦衣卫即将实施的暴行啊!
也就是说,这是要他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锦衣卫衙门。
陈堪:“6”
方孝孺还真是看得起他啊。
麻了。
陈堪人直接麻了。
他知道,方孝孺的猜测不仅会成真,还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远的不说,就陈堪今天在大殿看见的这些人。
茹瑺、解缙、平安、盛庸、张紞,王钝.....这一大票人,皆死于锦衣卫之手。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修永乐大典,五征蒙古,疏浚大运河,派遣郑和下西洋,一手将整个大明带到世界之巅。
文治武功,即便是放在古往今来所有的帝王里,也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但在后世仍然逃不过暴君之名。
何也?
便是因为朱棣在位时期,重用纪纲,陈瑛等酷吏。
使许多忠直之臣枉死,并大肆株连其家眷,这才一直为后世所诟病。
见陈堪脸色难看,方孝孺仍自顾自的说道:“如今陛下遣你进锦衣卫,且一出手便是位同卫镇抚之职,足见你在陛下心里的位置。
而为师也相信你的能力,你若去了锦衣卫,不说能将锦衣卫全然约束,至少也能让朝堂之上少些冤屈,少流些血。”
方孝孺的意思陈堪听懂了,也明白锦衣卫这一劫,自己恐怕是逃不过去了。
但要让陈堪就此就范,他仍是不肯的。
所以陈堪好奇的问道:“老师,您怎知学生就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呢?”
“同流合污?”
方孝孺仿佛听见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小胡子笑得一颤一颤的。
“呵呵,不是为师看不起你,你若当真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为师算你这个!”
方孝孺笑着举起了大拇指。
陈堪有些郁闷,这是又被看不起了啊。
方孝孺笑完,说道:“你这小混球可没有当酷吏的命。”
“为什么?”
“因为有为师在。”
这句话,方孝孺是笑着说的。
但看着方孝孺和煦的笑脸,陈堪一时间竟如坠冰窖。
随后陡然醒悟,眼前之人,是连朱棣都要尊敬的称上一声先生的人。
更是被道衍和尚那等多智近妖的人誉为大明读书种子的人。
这两天自己似乎看他和蔼的样子看习惯了,只觉得这人也不过是个有点学问的小老头。
直到恍然间,才能明悟,这是大明朝一座难以攀越的山峰。
陈堪心里一震,也不敢再开玩笑。
朝着方孝孺正色道:“是,学生知道了,学生明天就去上任,老师放心,学生不会辜负您的一片苦心的。”
闻言,方孝孺笑了。
他拍了拍陈堪的肩膀,笑道:“孺子可教也。”
第三十一章 赴任
大明建文四年六月十八日,今日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登基的第二天。
朱棣在奉天殿内,召开了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早朝。
与昨日的朝议不同。
今天的早朝,主要是宣布昨日朝议之后的结果。
朱棣在谋士道衍的建议下,改元永乐,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明年伊始,为永乐元年。
并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人事任命。
原翰林学士方孝孺迁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仍由茹瑺担任。户部尚书依旧由王钝担任,原吏部尚书张紞迁任礼部尚书,郑赐仍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由雒佥担任。
确定了六部主官,朱棣又宣布改原来的大都督府,现在的亲军都尉府为五军都督府,由大将军丘福与朱能各任左右大都督,分管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