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芳百世的名。
纵观盛庸这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却在关键时候站错了队。
不仅弄死了朱棣的心腹爱将张玉,就连投降都比比人要晚上一些。
也不怪朱棣记恨他。
如果换成陈堪处在朱棣的位置上,盛庸早就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思索片刻后之后,陈堪忽然有了主意。
他看着盛庸,用只有两人的声音低声道:“侯爷想要求死倒也简单,过些日子西南必将烽烟再起,届时侯爷可自请出征。”
“西南有战事?”
“我怎么不知道?”
盛庸的眼中露出惊疑之色。
如果西南燃起了战火,以他在军中的影响力,没道理会不知道啊。
陈堪朝他招招手:“侯爷可还记得,年初之时跑到我大明求助的安南国主幼弟陈天平?”
“这......本侯自然记得。”
盛庸眉头微皱,低声问道:“侯爷的意思是,西南的战事与那位陈天平有关?”
第三百一十六章 立储
永乐元年,安南相国黎季犛篡权夺位,将原安南王室陈氏一族全部诛杀,黎季犛篡改姓“胡”,“陈朝”变成了“胡朝”。
但安南王室毕竟掌控安南多年,黎季犛纵然权势滔天,还是有漏网之鱼逃了出来。
而这条漏网之鱼不是别人,正是原安南傀儡国主陈日锟的幼弟陈天平。
陈天平一路逃到了大明境内,向新任的大明皇帝陛下朱棣哭诉了一番黎季犛的暴行。
朱棣身为大宗,大明身为安南宗主国,在得知安南竟然发生了这样的惨事,当然不可能不管。
于是朱棣一封圣旨南下,大肆申饬了黎季犛一番,并勒令黎季犛还政于安南王室。
黎季犛被朱棣大骂一通之后欣然应允,并上书直言是自己鬼迷心窍,还请上国派人将新任国主送回安南即位。
于是,朱棣就信了,派了五千精兵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
前些日子刚刚从京师出发。
这些事情,盛庸就算再怎么受了牢狱之灾,也必然有所耳闻。
所以陈堪也没和他卖关子,而是直言道:“本侯断定,那安南伪王黎季犛绝不可能就这么甘心还政于陈天平。”
盛庸也是多年领兵的人物,很快便想通了其中关节。
不由得神色惊骇道:“侯爷的意思是,黎季犛会派人截杀陈天平?”
陈堪颔首道:“侯爷,试问人的野心几何?”
“不可估量!”
盛庸嘴里冰冷的吐出四个字,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如此说来,我大明五千精兵岂不是要葬身雨林深处?”
陈堪摇头:“那倒不至于,本侯已经修书一封发往云南,不出意外的话,此刻应该已经到了西平侯手上。”
“嘶~”
闻言,盛庸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随后便像是看怪物一般看着陈堪。
半晌后,盛庸问道:“靖海侯早在陈天平南下之时就已料定黎季犛不会听从大明的命令?”
陈堪没有回答盛庸的疑问,而是自顾自地说道:“陛下登基不久,朝中根基不定,短时间边疆只会维稳,所以这一次安南之事殊为难得。”
“呼呼~”
听完陈堪的自语,盛庸忽然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随后隐晦地朝陈堪拱手道:“侯爷的恩情,盛庸铭记在心,只可惜,盛庸已经无以为报。”
“呵呵~”
陈堪微微一笑,随后表情恢复正常。
而盛庸也不再多话,只是静静的等待着大朝会开始。
安南会反,这是一定的,历史上的朱棣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将安南纳入了大明国土。
若非出了这档子事,安南还是太祖爷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大明也没有理由将安南纳入领土范围。
用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偿还盛庸的人情,对陈堪来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排了半天的队,前来参加大朝会的文武百官终于挤进了奉天大殿。
参加朝会的人骤然增加这么多,奉天大殿也显得有些拥挤起来。
但人越多,陈堪偷偷睡觉越不容易被发现。
所以,在一众高官显宦满脸不爽的时候,陈堪已经找了个能够阻拦朱棣视线的角落躲了起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朱棣贴身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陈堪忍不住撇了撇嘴。
无事你把这么多人召集起来吃屁。
在心里吐槽了一句,陈堪便闭上眼睛开始假寐,只留下两只耳朵给他们摧残。
照例,身为百官之首的方孝孺站出来奏报了一些早已经决定好的事情。
这一奏,便是一个时辰过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