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大明要对这两个国家进行经济封锁。
苏门答腊与满剌加这两个国家,本就是靠着海峡和商业发家的。
若是没有人和他们做生意了,那他们国中权贵的奢靡生活,光靠那些赤贫的子民缴纳的那点税赋,根本无法维持。
而他们已经习惯了往来于各地的商队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也习惯了各种好东西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他们不需要去开发国内的资源,也不需要去种地,只需要每日声色犬马。
而一旦没有了这些东西,两国之内那些习惯了奢侈生活的权贵能接受这样的落差吗?
显然是不能的。
不能,该怎么办?
两个选择,要么开发国内,想办法做到自给自足,要么发动战争,去别的国家抢。
南洋这么多小国都能和其他国家正常贸易,偏偏就他们两个国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不卖东西给他们,他们的东西也卖不出去。
他们的心里面能平衡吗?
只要他们朝南洋这些小国发起战争,那战争什么时候结束,那就不是两国能说了算的了。
因为到时候他们会看见,那些小国竟然已经不是他们能够随意欺凌的了。
他们有了先进的武器,也有先进的战船。
而其余小国,当他们发现原来所谓的南洋大国战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样?
他们会觉得这两个大国占据的领土太多了,会觉得海峡的收税权应该平分。
而一旦局势发展成这样,满剌加和苏门答腊又岂能容忍肉没吃到反而自己成了送财童子?
那么南洋的局势顷刻间就会变成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不管哪阵风成为最后的赢家,陈堪的目的都能达到。
因为随着战争的蔓延,大一统思想一定会深深的埋入每一个南洋土著的心里。
这些东西,说起来陈堪在后世已经见过了太多次。
后世大国与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博弈,经济封锁只是基础。
而博弈之后的最终结果就是中亚地区沦为一片废土。
但这些在前世之时耳熟能祥的事情,陈堪先前愣是没想到。
若非张动关键时候给他提供了思路,只怕他还在想着怎么驱狼吞虎借刀杀人。
理清思路之后,陈堪顿时开始反思起来自己。
他的格局还是小了点,只能看见某一颗棋子,却没想过所有国家都能成为棋子。
一直拘泥于满剌加和苏门答腊之间,实在不该是一个穿越者该有的表现。
第四百五十章 出人预料的使节
有了思路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施。
不过此事还需要朱棣配合,没有朱棣的圣旨明发天下,逐利的商人是不会配合的。
就算有了朱棣的圣旨,也还需要人来监督。
毕竟利字当头的情况下,朱棣的圣旨也未必好使。
更不要说南洋远离大明本土,许多南洋小国商人只在往来的大明商队口中听说过北方大陆上的那个强大帝国。
没有处在大陆架航道之上的国家,更是大明这两个字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必须要有人能够以铁血手腕来监督朱棣的圣旨在南洋能够顺利实施下去。
至于监督之人,陈堪认为还是让郑和来比较好。
郑和的船队回到大明,修补了战船,补足枪支弹药之后,肯定不可能一直留在大明本土。
到时候郑和再度踏足南洋之时,只需以铁血手腕杀掉几支不遵圣令的船队立威,则此事可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就算陈堪现在派人回去向朱棣禀明了实情,等他的圣旨传下来,至少也要一两年时间。
而且郑和这个监督者可还在海峡对岸,没有他,陈堪的新计划无法实施。
所以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赶紧将郑和的船队救回来。
陈堪收好海图,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
随即起身走出房门。
守在门口的张动见陈堪终于露面了,急忙跟在他屁股后面。
“侯爷,可是要去检阅水师?”
陈堪背对着张动摇头,语气轻松道:“水师有什么好检阅的,好不容易来南洋一次,出门看看风景,”
说完,便自顾自的朝着不远处的汪洋走去。
张动见状,只得招呼着兄弟们跟上。
陈堪微微一笑,也没有制止张动等人的举动。
毕竟现在是在敌人的家门口,小心无大错。
走进沙滩,陈堪忍不住张开臂膀,像是要将眼前的大海纳入胸怀。
不得不说,南洋的海域很美。
此时此刻,夕阳映照在大海之上,更是将整片大海映照成金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