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灾的问题。
黄河是古今华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但自古黄河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
今年二月八日,黄河在阳武决口。
南宋灭亡后,到元朝时期,黄河经历一次大的治理,相对来说影响不是很大。
但实际上受灾人数,绝对是百万级以上。
虽然朱元璋下令,免除了受到黄河水灾影响范围内的田租。
但更多的灾民,哪里是田租的问题,是根本吃不上饭食。
这些灾民没有了田地,唯一能想到的活命办法,就是逃荒。
一般来说,灾民们逃荒的方向,就是京师。
从河南出发,到南京京师,直线距离约莫上千里地。
古代的道路,显然不是那般好走,弯弯曲曲,灾民们只能用步行赶路。
可没有资格使用驿站。
普通百姓的脚程,一天大约在三四十里地的时候。
这些逃荒的灾民,饿着肚子赶路,偶尔还要乞讨,自然更慢。
自水灾出现,饥荒爆发后,最快的第一批灾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京师附近。
而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显然要想办法解决这饥荒问题。
这第一批到来后,后面自然还有大批的灾民。
其中的难题就在于,哪怕朱元璋是皇帝,也不可能天天养着,必须要让他们回去。
水灾治理好了后,还是要他们继续种田才行。
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把灾民稳住。
而据各地奏疏上的消息,这次灾民的总数目,约莫有二十万之多。
二十万灾民是什么概念。
整个大明目前的常备军力,也就是百万出头,这灾民的数量,直接就达到了整个大明军力的五分之一。
当然,若是不管不顾,二十万灾民真正能够抵达的京师的,恐怕一半都没有。
朱元璋曾经也是流民,对此深有感受。
自元朝开始,小冰川时期到来,各种灾乱繁多。
朱元璋也颁布了一套有效的处理灾情的方式。
首先是报灾,堪灾。
受到灾情的地区,地方官员首先进行汇报,让朝廷对受灾人数和情况,有个大概的估算。
第一肯定免除田租,当地先进行一番赈灾。
然后就是灾民转移,调粮以平抑灾区粮价上涨。
灾民的流动,也是在官府的管控之下,在这个路程中,逐渐的进行分流。
其中每天都会给一定的口食。
真要一点东西都不吃,别说上千里地了,上百里地都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的。
然后就是抚恤安置,比如赐葬,赐地等等一些列措施。
那种数千上万人四处流浪的场景,一般是很难见到的,只会在朝代末期才有。
这等情况一出现,立马就是冲击官府,揭竿起义,直接造反了。
大灾荒的出现,各地官府能够接收的灾民也是很有限。
一般来说对于这些拖家带口的灾民,当地官府收纳之后,就会用以工代赈的形式,进行本地安置。
等灾情完全过去后,官府就会给予盘缠,遣送回户籍所在。
早膳吃完后。
朱元璋便直接开口问道:“都说说,关于这次的灾民们,该如何安置。”
“现在秋收未到,各地粮库的粮食也不多,随着灾情的扩大,现在的粮价飞涨。”
“尔等都来议议。”
诸位尚书低头相互对视一眼,却都是微微沉默,没有一人开口。
他们知道,陛下问的当然不是短暂的处理灾民的问题。
而是怎么将这次的灾情消化。
大明不缺银子。
这句话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目前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
掌握大明宝钞的朱元璋,想要多少银子,直接印就完了。
虽然就目前来说,大明宝钞已然开始贬值,但购买力依旧还是很强劲的。
关键不是银子的事,是粮食的问题。
再多的银子,买不到粮食也是无用。
京师的储备粮,也不算很多,各地的粮商囤货居奇,不用看都知道外面的粮食,已然是涨到了天价。
对于这些粮商,朱元璋恨不得全给杀了。
不过大小粮商何其之多,无罪屠民,只会让局势更为破碎,反而闹出大乱子。
一阵沉默后,诸位尚书依次开口。
扯了大半个时辰,还是之前的老一套,让朱元璋听得烦躁,最后直接把几位尚书赶了出去。
这个时候,蒋瓛进来汇报:“陛下,刘日新于昨夜抵达京师。”
听到这话,朱元璋眼睛一亮,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便对蒋瓛吩咐道:“立即召刘日新入宫。”
“臣遵旨。”
第33章 :朱高炽的小心思
南京,燕王府。
“大王子,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研究兵书了。”
朱英到燕王府后,寻到正在院子里读书的朱高炽,笑着问道。
“这还不是没办法嘛,皇爷爷让我们几个王长子,过几天去巡查防务。”
“我对于兵事知之甚少,这便是临时抱佛脚呢,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朱高炽放下兵书,无奈的说道。
他因为身体肥胖,体力不支的缘故,很少在军营里待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棣对于这个长子,并不是很喜欢。
自从来到京师后,基本上就是不管不问了。
“这是让你去查看防务,又不是带兵打仗,你看兵书有什么用。”
朱英无奈的说道,这佛脚都抱错了。
“英哥儿,教下我呗。”朱高炽微微一愣,随机马上就反应了过来。
短短几句,直入精髓,朱高炽立马明白朱英对此当是精通。
这等事情,朱英也没必要藏着,直接说道:
“防务的事情,其实就一个点,军纪。”
“当然,这个话说来简单,严格实行起来还是很难的。”
“不过我想,陛下让你去查看防务,大概也不是冲着军纪这一块去的。”
琢磨了一番,朱英才接着说道:“我觉得你可以从几个地方入手。”
“比如将士们的饮食,生活水平,对于大明的忠诚,平时巡查时候的认真情况。”
“从这几个点出来,然后写一本奏章出来,加上你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提出改善的建议。”
“如此一来,想必便能通过陛下对你的考校。”
朱英边沉思边说道。
然而他没发现的是,朱高炽眼睛都在冒光了。
朱英的回答,在他自己看来,很是简单,就像是后世的作业一样。
作为完美通过后世九年义务教育的三好学生,这等事情,早就熟悉透了。
但是他没想的是,这里是大明。
大明的文人,读什么书?基本上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这可不是什么注释版本,通篇的文言文,别说研究其中学问,能够读通畅,都算得上是秀才了。
大明读书,启蒙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
然后就直接到四书五经,相当于后世小学直接升大学,这可谓是大浪淘沙。
多少学子,直接就是在这里倒下了。
而朱英说出来的,这等在后世司空见惯的套路模板,对于朱高炽的冲击,便是完全不一样了。
大儒,名儒可能不会太过在乎。
但对朱高炽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无异于画龙点睛。
“英哥儿,委实太感谢你了,本来我还一头雾水,你这般一说,犹如醍醐灌顶。”
朱高炽说完后,连忙起身,对着朱英躬身作揖拜谢。
“大王子客气了,此事不过小事尔。”朱英托住朱高炽说道。
朱高炽却是苦笑着说道:“对英哥儿来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关系重大。”
朱英闻言,稳稳沉默。
朱高炽在王府的情况,他当然也是清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