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疆的保卫,还需要这些军士们镇守呢。”
朱元璋不动声色道:“可他们杀了自己的长官,触犯了大明律法。”
朱英反驳道:“那是这个叫李林的都指挥使罪有应得,他能够坐上都指挥使的位置,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底下这些为他搏命立功的弟兄。”
“从咱们朝廷的角度来看,这李林祸害军户,贪污无度,欺上瞒下,吞吃军饷,哪一条都足够他凌迟处死,剥皮充草了。”
“最为恶劣之中,是整个大同左卫战斗力急剧下降,若是草原犯境,这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军士,用什么来抵抗。”
“若因此边疆失守,那又将会有多少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这些军士的行为,孙儿看不仅不存在罚,更是要赏,重重的赏。”
“尤其是这名百户,当直接提拔为都指挥使,为我大明效力,要让所有的军士知道,如若他们的长官,有祸害我大明根基,贪赃枉法,投效敌军等类似的举动。”
“那这等长官,便就不再是长官,更是敌人,该是狠狠的砍下去,不要有丝毫犹豫,我大明在后,强力支持。”
朱英慷慨激昂的话语,在整个华盖殿中回荡,朱元璋更是眉头带笑,这显然是说到其心坎上去了。
实则在朱元璋看来,将士首要忠诚,但这个忠诚,不是对他们的上官,更不是对某个将军,统帅。
更应是对大明,对皇帝。
“好,大孙说得好,那这件事,便就按照大孙所言去办。”
“茹尚书,可是听清楚了。”
朱元璋赞同完大孙的话后,对茹瑺说道。
“臣遵旨。”茹瑺作揖回禀。
这件事看似就这么落实了,可朱英却不想如此。
要是这么简单,他何必绕这么多弯去将密报转手到茹瑺这里来。
稍稍停顿片刻,朱英继续道:“爷爷,这件事,让孙儿心中有一个担忧。”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眼大孙,顺着道:“大孙说来听听。”
只是这个眼神,朱英就已经知晓老爷子明白自己心中所想了,因此直接坦言道:
“爷爷,大同左卫的事情,通过密报之中所了解到,已然发生有将近二十载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上下,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那么李林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个例,还是已经形成了许多人暗中行为的动作,目前没有调查,不得而知。”
“然若是许多卫所的行为,即便在程度上没有李林这般严重,但却是真正的在挖掘我大明根基。”
“内政发展得再好,国库再是充盈,哪怕是粮食都足够百姓温饱,但对外的将士们,却是羸弱不堪,毫无战力可言。”
“我等大明,又与前宋何异。”
这番话,算是对老爷子的直接冲击,下首群臣,包括蒋瓛刘和在内,一下子连呼吸都停歇了。
是因为只有朱英这般聪慧,才能想到这个问题吗?
不,并非如此。
恰恰相反,当众臣看完密报后,朱英的这个想法,直接就在脑海中呼之欲出了。
知道归知道,即便是五部尚书,也没人敢去提出。
朱英从玄武湖赶过来,为的就是提出这个建议。
“大孙的意思是……”朱元璋斟酌的问道。
朱英目光清明,沉声道:“彻查大明卫所贪污之事。”
朱元璋没有立即回答,反而是顿了下道:“大孙不怕引起哗变吗。”
朱英摇头道:“不怕,贪污的,必然是军中长官,而其中军士,便是他们所剥削奴役之对象。”
“可是他们忘记了,他们的战力来源,便就是这些平日所剥削奴役之对象。”
“这般景象,犹如元末明初之乱世,这些军士,渴望着的是大明朝廷,为他们撑腰。若是这些军中长官敢于叛乱,孙儿相信,只需要爷爷一道谕旨传达。”
“那些曾经被奴役的军士,自然会自发聚集,拨乱反正。”
“目前尚且不知,大明天下有多少卫所如此,孙儿自然希望越少越好,可若是事态严重,那也是不得不行。”
“今日不彻底根除,来日必将成为我大明颠覆之患。”
朱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后世大明,因卫所制度三百年来所遗留的问题,越发严重。
以至于喝兵血,吃空饷,在边军已经成了普遍正常的现象。
军队之中,贪污之风比之官吏,严重何止百倍。
即便是立下功劳,没有向上头的孝敬,这生死拼杀得来的功劳,也是给别人做的嫁衣。
长久以往,哪还有什么将士敢拼命舍身,官职完全变成明码标价。
朝廷发放的军饷,层层剥削后,落到底层将士这里,连温饱都是问题,提什么沙场搏杀,谁拼命谁是傻子。
即便是有想法要建功立业的将军,首先面临的就是将士军饷。
没有钱财,连将士都不能养活,朝廷那边更是没有任何指望可言。
朱元璋听完大孙的话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应。
而是开始沉思起来。
他很清楚,大孙的话中,还要另外一层意思。
那是对目前整个卫所制度的推翻。
现在的彻查,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一个大同左卫,这般恶劣的行径,却发生了二十多年,没有任何风声的传出。
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都指挥使就能办到的。
中间牵扯到的人物,极为广阔。
谁来清查,就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卫所如今自给自足,外人想要探查个中的真实情况,可不是那么简单。
普通的巡查御史,根本无用。
曾经蓝玉那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强占东昌民田,连御史都给直接打出去,不给丝毫颜面。
就怕这番清查之后,那些漏网之鱼,多不胜数。
就算是改变了现在的情况,按照目前这样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多少年,暗中又会有大批的军中长官,再行贪污之事。
第398章 :朱元璋对卫所制度的松动
华盖殿内的五位尚书,听着太孙的话,心里头升起一股子惊喜的味道。
同时看向太孙的眼神,都变得亲和了许多。
在此之前,由于凉国公蓝玉的关系,太孙亲近武将疏远文臣,这是所有人心中的固有印象。
即便是在冬季严寒,体贴文武大臣得了许多感激,但近武的标签,难以改变。
然今日这番话,让众臣是彻底的改观。
要知道就刚才太孙殿下要动卫所制度的这个说法,这一动,动的可就是整个大明军队。
其中茹瑺更是心中有些小小期待。
这意味着兵部将会真正得到掣肘武将的权力。
而不是现在的空架子。
接下来,就看陛下的意思了。
朱元璋半晌没有说话。
并非是说大孙虽未明说,暗中有否认卫所制度的关系。
能够打下偌大疆域,成就大明开国之朝,朱元璋在政务的施行上,从来就不是说绝对的乾坤独断。
至少说采纳谏言这块,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若非如此,在洪武初立,倭国斩杀明使时,就已经整备大军,远洋强攻了。
“卫所制度,如今深耕大明各地,历时已久,即便是咱想动,也不是说随便能动的。”
“大同左卫李林之事,还不够格。”
良久,朱元璋缓缓说道。
然这话,却让朱英,包括众位大臣面上流露出喜色。
不是不动,而是时候未到。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陛下的意思是卫所制度,也不是不能改。
不管怎么改,只要是改,那么就必然会降低武将勋贵手中权柄,这个是必然的。
在场的大臣,哪个不是人精,这点自然都能想到。
于此同时,詹徽的目光,有些闪烁。
要知道现在的詹徽,位高权重,为吏部尚书,同时也得陛下宠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