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淡定的说道,语气之中也没有本分急促。
和朱英不同,朱元璋这一生多数都是在战争之中渡过,尤其是早期的一些时候,几乎可以说是常常以弱对强。
在朱英的想法中,首先就是想着如何去解决目前的祸患,这也是对于正常人来说,非常正确的一个想法。
但朱元璋不同,优异的军事天赋,能够让他很好的把控到其中的机会。
看似即将要强大的草原,实则在这个时候,也是最为脆弱的时候。
朱英听着老爷子这般说,顿时就醒悟过来。
毕竟对于朱英来说,战争并不是他的强项,怎么去盘活经济,或者说内政发展这块,才是朱英擅长的地方。
不过爷孙俩在一块,取长补短,倒是配合得挺好。
朱元璋微微沉默片刻,开口说道:“这次出征草原,咱的意思,是想让大孙你率军前往。”
朱英闻言愣了一下,不过马上点头道;“好,我听爷爷的。”
朱元璋笑着说道:“怎么就不问下咱为什么要让你去吗。”
朱英想了想说道:“爷爷让孙儿去,自然是有爷爷的想法,想来便是为孙儿好。”
朱元璋点点头:“大孙什么都好,但是在战争这块,极有缺失。”
“咱能看出,大孙有很多的想法,不管是对倭国,亦或是安南,高丽,甚至是海外诸国。”
“草原这边,大孙也布局了很久,但一直没取得什么好的成效吧。”
朱英回道:“爷爷猜得准,孙儿很早就在草原上布局了,甚至最开始,比高丽还要早一点,但是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好的发展。”
朱英的起源,是在西域。
西域临近东察合台汗国,而朱英第一手选择的,自然就是那里。
高丽可算是在极东的另一头。
然后发展到后面,东察合台汗国这边,群英商会的势力虽然不算小,但也就相当于一个中型的草原部族,而且由于极为分散,根本无法形成凝聚。
对于一些草原上的事宜,更别提插手和说话的资格。
反而是在跨越北元,辽东地区数千里的高丽地区,因为提前知晓一些进程,取得了很好的突破。
而这些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谓是一目了然。
“大孙若想要征伐四海,对于将士们的把控是一方面,但是有时候,本身也需要更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大战之中。”
“如若是一帆风顺的胜利,那咱也不用多说什么,但若是遇到僵持的局面,前方的军报传来,朝堂上众臣的建议。”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需要大孙本身来做出取舍了。”
朱元璋非常清楚大孙的野心。
这也是他一直放心不下的原因,如今已经年迈的他,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能一场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数年的光阴过去,而大孙要征伐的地区,就以现在朱元璋看法来说,不要太多。
可谓是东南西北,全都想要。
朱元璋老了,而大孙,太年轻了。
已经六十五岁的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
然而即便是二十年之后,大孙也才堪堪三十九岁,还不到四十。
哪怕是对于普通的庶民来说,四十岁都算是正值巅峰。
在那之后,大孙若是遇到了关于战争的选择,会如何选。
以大孙的性格,朱元璋甚至能够想到,自然是打下去。
可有时候,战争并非是一路往下打便就可以的,适当的退让,才能发起更好的进攻。
而自从讨伐倭国开始,朱元璋就发现了大孙在战争上的短处。
简单来说就是掌控。
对于倭国目前的战争,大孙与商道的处理完全相反,几乎是任由其发展,没有半点掌控之力,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得到关于草原上的情报之后,虽说心中非常不舍,但最终朱元璋还是决定让大孙前去。
第446章 :让咱大孙去打仗
关于掌军这件事,是一直没有想过的。
自从知晓自己的身份后,朱英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亲临战场的可能。
从各方面来说,似乎这种可能都不存在。
但是现在,老爷子就提出来了。
这让朱英一时间,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
“大孙是觉得自己不能打仗吗,还是说有别的想法。”朱元璋见此,直接的问道。
朱英回道;“爷爷,孙儿曾经,也确实搞过一些小打小闹,但是领军打仗,一直都处于纸上谈兵,心里终极有些没底气。”
虽说在商业这块很成功,但是朱英是有自己的自知之明的。
军事天赋,这个说起来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其中涉及的方面,可不是有些理论知识就足够的。
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事情,可不在于少数。
他不明白,怎么老爷子突然就想着让自己亲自率军。
朱元璋说道:“这些大孙其实不用过于操心,这次去辽东那边,自然会有凉国公等人跟随,到时候大孙好好学习就是了。”
“咱这心里,一直都是非常清楚,大孙想要裂土开疆的想法,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说坐立在京师之中,朝堂之上便就可以的。”
“身为皇帝,在各方面的权威,都不能让别人凌驾到自己的头上。”
“咱也知道,在大孙的心中想着,只需要掌控好兵权,让出色的将领统领军士。”
“但大孙可曾想过,假若有一天,某位将领取得了泼天功劳,甚至在名声之上,已然是盖过了大孙,那又当是如何。”
朱元璋这话,就差没指名点姓的说蓝玉了。
现在的蓝玉,还是很年轻的,而这么年轻的蓝玉,现在已经坐了国公的位置,并且本身还是属于一代名将。
历史之上,为什么朱元璋要杀蓝玉。
说到底,最终的原因还是因为忌惮。
假如太子朱标,没死,蓝玉会被杀吗?
其实从很多方面上可以看出,在朱元璋临时之前,蓝玉是绝对会被带走的。
即便是现在,朱元璋都没有要留下蓝玉的心思。
哪怕是说现在的蓝玉,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哪怕是目前的蓝玉,从各方面来说,对于大孙都非常的恭敬。
朱元璋甚至表面上,还曾经答应过大孙,不会弄死蓝玉。
实则在朱元璋的心里,蓝玉早就是一个必死之人。
倒不是说功劳的原因,而是在朱元璋看来,蓝玉已经无赏可封了。
如若是就这么守着大明,那倒也没什么,无非就是慢慢的把蓝玉手中的兵权拿走。
这之前大孙说过,确实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但从启用蓝玉开始去陕西处理田九成等人起义的事情后,朱元璋还是觉得蓝玉这人,留不得。
只要大孙对外面有野心,那么蓝玉定然就会不断的立下功劳。
对于蓝玉的本性,朱元璋是极为清楚。
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现在的蓝玉在诸多方面,受到了掣肘,所以为人开始低调起来,但如果功劳变得更多了呢?
朱元璋本身的性格,便就是猜忌多疑。
这么个形容,对于普通人,甚至是大臣,将军来说,都不见得是什么好词。
但是当这个词用在皇帝的身上之后,就概念完全不一样了。
自古以来,但凡天真的皇帝,就从来没有说能够把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皇帝这个位置,本来就是冷酷无情的,但凡有任何涉及到皇权本身威严的情况下,都应该是第一时间去处理掉这个隐患。
纵观历史之中,有过太多这样的先例。
最为典型的,便就是属司马懿夺取曹魏江山了。
在司马懿权倾朝野,曹家的子孙们,难道就没有半分的怀疑吗。
肯定是有的,而且打小报告的人还不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