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祖你看着些什么呢?怎的如此认真,连徒孙进来都没发现。”
看见王远的动作,徐阶也是感觉口渴,递出了手上的书本,便开始慢慢喝茶。
王远接过后,瞟了几眼发现竟是些账本,仔细看过各条账目,这才确定这是朝廷的收支。
“师祖,咱们大明的财务恐怕并不乐观吧,就连我俸禄也才领了一半,估计其他的京官领的就更少了。”
徐阶叹了口气放下了茶盏说道:“的确并不乐观,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一年的赋税整整三千多万两银子,结果到了如今还有五百多万两的窟窿填不上。”
王远听了后不禁眉头紧锁,这怎么跟他学到的不一样?
“师祖,我在翰林院看到的折子,记得咱们大明一年的赋税是五百多万两呀,前年的赋税好像就是五百八十万两银子。”
徐阶倒也没有嫌弃麻烦,耐心的解释了起来。
“嗯,你看的其实也没错,只是这些税收比较繁杂,并不在一个折子内,你可能没看齐全。
我大明税收分为正税和杂税。
正税总共有五种,田赋、丁税、商税、关税、矿税。杂税主要就是杂役赋税和各地官府的苛捐杂税。
杂税不必多说,这东西朝廷是收不起来的,一般都是地方官府自行利用。
而五种正税中,矿税属于内廷,由内廷衙门直接征税,这个是到不了国库的。
朝廷能征上来的税收,主要就是余下四种,田赋和丁税主要是由农人们缴纳,所以基本收的都是粮食。
每年粮食方面,朝廷就会征收三千多万石,合计三千多万两银子。
商税和关税一般都是商人们缴纳,这个收的就是银子。而你说的那五百多万两,就是商税和关税一块加起来的。”
王远简单掐算了一下,就感觉数据有些不对,不过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说道:“师祖,这数据不对呀,是否是粮食运送的路途中损耗了一些。”
徐阶颇为惊讶的看了王远一眼,随后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而且损耗相当大,能有三成的粮食被损耗在路途中,不过如今又被漂没了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