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顽帝 > 大明顽帝辛宸(16)

大明顽帝辛宸(16)(2 / 2)

张皇后被皇帝困在宫里,守着小公主,张家人见不到皇后,最终也没了办法,再怎么拿孝道备份压人,朱厚照拿着国法怼回去,还有弘治帝给撑腰,给面子的时候承认是亲戚,翻脸的时候根本就不把他们算在族人之内。

张家人终于老实了,该杀的被杀,该袭爵的袭爵,弘治帝这才让他们见张皇后,皇后眼见事已至此,也彻底没了脾气,好在皇帝对她依然如故,既没有冷落,也没有要再选秀纳妃的意思,反而让小太子跟着学习参政,她的地位牢不可破,就这么认了下来,慢慢也就习惯。

毕竟,历朝历代,能像她这样,与皇帝同吃同住,一夫一妻的,空前绝后,她把心思收回来多放一些在照顾皇帝和小公主身上,对张家人那边,也就淡了。

只是,想到两个弟弟的死,对朱厚照这个大儿子,她是怎么也没法再亲近起来。

甚至在朱厚照提出改造乾清宫和坤宁宫暖阁地龙时,她还曾旁敲侧击地提醒过弘治帝,如今的小太子,是不是聪明太过,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她不敢说什么鬼魂附体被人夺舍,只是试探性地一说,就被弘治帝若有深意的眼神给吓到了。

照儿还是我们的照儿,只不过因为皇后平时对他关心太少,才未发现,孩子长大了,知道心疼父皇和妹妹,有这样孝顺懂事的孩子,你我夫复何求?

张皇后立刻明白,她如今就剩这一个儿子,皇帝的身体不好,还能专宠她一人,后宫清净,她若是再想太多,坏了朱厚照的名声,她这个皇后一样得不了好处去。

感觉,就很憋屈,却又别无选择。只能安慰自己,皇帝对她依然如故,专宠一人,就算没有张家做靠山,她也一样母仪天下。

或许,没有了那两个拖后腿带累她名声的弟弟,小太子也不会再动不动跟她对着干了。如此母慈子孝,夫妻恩爱,日子一样可以过下去。

朱厚照原本准备先给乾清宫弄地龙暖阁,把小公主接过来就行,没想到弘治帝特地把他叫去叮嘱了一番,于是第一个新式带地龙的暖阁就设在了坤宁宫,皇帝除非有政务需要跟内阁商议,否则都会回坤宁宫住。

倒是经常被留在乾清宫暖阁的,成了小太子朱厚照。

好吧,父皇母后恩爱带娃,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有他这个童工在读书听政干苦力,可看到父皇和小公主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朱厚照就算累点,心里还是蛮开心的。

原本户部听闻弘治帝要修皇宫的时候,先是吓了一跳,再看国库见底的银子,正头疼着呢,就听说小太子让太监们在宫里开了个小市集,让宫女太监们扮做商贩和采买的百姓,准许他们交易在宫中所得,甚至有些没有打上御用标记的小物件,都可以带出宫去卖了。

其中有不少,就是小太子带着将作坊的几个工匠捣鼓出来的东西。

最受京城百官和百姓们欢迎的,就是这地龙火炕加火墙。

朱厚照还记得,他在穿越到某个20世纪的华国平行世界时,曾听当时的水利专家说过,黄河之水患,最早起源于汉唐,正是因为早年国都位于中原腹地,靠着河洛之水,人口密集,大量砍伐树木却又不曾做过水土保持,导致黄土高坡日渐沙化,黄河也从原来的母亲河变得水患不断。

后世北京的沙尘暴和雾霾,同样是因为树木被过度砍伐和北方草原沙漠化,而如今大明已经开始使用煤炭采暖烧火,那么只要改造好煤炉和烟道,避免煤气中毒,以目前京城的人口密度,用煤远胜过木炭,高效节能环保,不用才可惜。

将作坊按照他的要求,先做出蜂窝煤,可以充分节能,然后又改造了地龙和暖阁,好在弘治帝没有后宫三千,整个紫禁城如今除了太后,就他们一家四口。而太后冬日都去温泉山庄调养,很少住在宫中,只需要先修乾清宫和坤宁宫。

朱厚照也没藏私,准许匠户们将技术传出去,只要先留够人手和材料去改造贡院考巷,其他的人是去给王公贵族还是豪商百官修地龙火墙,他一概不管。

反正,煤矿目前是官营,大家修的地龙火墙越多,烧的煤越多,工部和户部那边收的银子就越多。

改造后的贡院,占地面积比原来几乎扩大了一倍。

每个考巷当中的夹墙都被改造成中空的火墙,脚下还有一趟地龙走过,就算是半开放式的号房,也不至于像原来一样冷如冰窖。

而巷尾原本令所有人望而生畏的恭房,则被小太子让人改成了半封闭的冲水式公厕,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打扫和清理粪池,不至于再像以前一样满地污物,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到考生的身心健康。

户部尚书周经和工部尚书徐贯亲自去贡院验收时,看到全新的贡院考号,简直都震惊了。

若不是李东阳千叮万嘱,不可将此事是小太子做主的消息传出去,他们简直就想痛哭流涕地去禀告大明列祖列宗,皇家后继有人,单凭这一样,小太子就能收尽天下读书人的心,功德无量啊!

要知道,每年春闱之时,参加考试的举子,都有在考号里因病弃考,甚至严重的暴病身亡,就算坚持到最后,出来的时候,一个个也都饥寒交迫,困顿不堪,形象全无。

每次进入科举考场,对于考生们而言,都是一场从身体到心理到才智上的综合考验,哪一样过不去都无法走到最后。

出了正月,大部分参加会试的考生都已经抵达京城,去礼部报到,核实身份,领取了文书,备考的同时,各种文会诗会茶会也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些是举子们自行组织举办的,还有一些就是京中富商或权贵举办,特邀一些在各府名列前茅,此次中试有望的举子聚会,等于提前拉拢关系,举子们也趁机交流心得,打听消息,刷刷个人的声望。

在这大半个月交流中,声望最高的,莫过于顺天府王守仁,应天府唐寅,宁波府丰熙,广西伦文叙四人,巧的是四人都是年少出名,如今三十上下,只是出身各自悬殊,在各地举子心目中,就代表着官、商、士、农四个阶层。

四人的拥趸各不相同,可热情一样高涨,每每在文会之时,就会各自推选代表,说是以诗会友,实际上暗含较量之意,都想在民间博取名声,得到朝中各位大人的主意,方能在日后的官场中领先一步。

然而,王守仁压根不出门,伦文叙没钱也是死宅,只有丰熙和唐寅几乎每会必到,针锋相对,各展所长,两人的拥趸也不少,跟着摇旗呐喊,声势颇大,甚至有赌坊暗中开盘,赌他们谁是今科状元。

只是一开始大家的文会诗会还在正常的酒楼中举行,后来因为人气持续上涨,就有不少富商权贵赞助,提供自家的别院或游园场所,与会的人员,也从单纯的举子,增加了邀请来的官员或大儒,以及助兴的乐伎歌姬。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隔墙或隔江相望的城中贵妇。榜下捉婿的风俗,在大明时期几乎达到高峰,要选择合适的举子,不光是在放榜时抢人,事前也要在各种文会诗会上,找机会观察考量,才能替自家女儿择得佳婿。

举子们心知肚明,尤其是那些尚未婚配的,都如同开屏的孔雀,拼命地展示自己的羽毛。

可谁也比不上唐寅的风采。

伦文叙有才,善对对子,是出了名的伦怼怼,对联精彩,怼人更精彩。

王守仁博学,清谈论道,连李东阳都赞不绝口,却不愿会友,最近更是足不出户,连顺天府同学的宴邀都不去。

丰熙家学渊源,为官数代,家中藏书楼名万卷楼,乃东南最为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东南才子无不已能进丰家万卷楼读书为荣。

唐寅诗画双绝,出口成章,堪称七步作诗,还有一手丹青妙笔,更是技惊四座。

可惜的是,这四人都是少年成名,早早就被人定下婚约,丰熙的儿子如今都已六岁,其余几位虽然尚未有后,可家中都已有正妻在堂,不可能停妻另娶。

唐寅乡试时的座师梁储最喜唐寅之才,在他刚到京城时,就将他介绍给了程敏政,而程敏政此时在李东阳手下教导东宫,自是对这届应考的举子十分关注,想替小太子从中选拔良才美质,以备后用。

虽然此时弘治帝还没最后确定这届会试的主考官,但身为茶陵诗派掌门,李东阳也喜好有才之士,经常在李家举办诗会文会,考校年轻才子,少不得就见到了唐寅和丰熙二人。

恋耽美

最新小说: 每个世界都是火葬场[快穿] 禁忌妖娆媚君侧 重生之下堂夫 无良妖后,夫君莫轻狂 我死后成了他的白月光(伪兄妹) 心结(强取豪夺) 快穿:变美后,我躺赢了 全员被我钓成了翘嘴 悍妃之田园药香 误推太子下水以后( 1v1, sc,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