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顽帝 > 大明顽帝辛宸(49)

大明顽帝辛宸(49)(2 / 2)

在他看来,老祖宗定下的俸禄标准着实有点低,尤其是这两百年下来,物价都翻了两三倍,薪水还没涨,如果非卡着两袖清风这条线,到几十年后又得出现两袖清风饿死家人的海青天。

何必呢。

反正他正在尝试推行养廉银,只要能完成绩效的官员,除了原本的俸禄(底薪)之外,还有各种绩效奖金和养廉银,足够维持他们在京城的体面生活,而不至于为了面子去收一些不必要的黑钱。

以前是户部没钱,连俸禄都得靠各种控制才能保证按时发放,有时候实在填不过来坑干脆用大明宝钞顶上。

那时候的大明宝钞,去钱庄兑换时,打个八折都不大有人肯收。

现在则完全不同了。

从弘治十二年朱厚照让唐寅端了制造假铜钱的老窝后,又去江南转了一圈,拿着钦差的尚方宝剑,干掉了一批官商勾结的盐商和贪官,抄家抄得手软,之后就跟江南的钱庄联合,按照小太子定下的章程,开办了新的银行。

这种以国库为担保,少数私有钱庄入股的银行,在商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施行后,起初大家不习惯,对于一比一兑换宝钞甚至还有些抵抗。

可后来很快发现,大额的宝钞,在长途运输和交易中,简直不要太香。

随着大明的水泥路越来越多,官道的安全有了保障,运输的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南来北往交易的人多了,这银子眼看着就不够用了,再加上带着大笔的银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用宝钞就可以省了很多麻烦。

以前最担心的是宝钞无法兑现,如今既然有官家担保兑现,商户们开始使用,宝钞的价值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就连民间的商贩,攒的铜钱多了,以前会兑成银子存在家里,可现在也会换成宝钞,因为宝钞只要持有,每年还能获取七八厘(年息78%)的利息。

要知道,在大家还停留在存钱在钱庄得给钱庄手续费的年代,银行的宝钞可以兑出利息这种好事,简直就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

于是当初八折抛售了宝钞的人,后来都后悔了。

死扛着不肯交出田地的大地主们,第一年看着太子殿下没动静,有点安心。

第二年看着太子殿下依然没理他们,大家开始有点慌。

第三年大家开始哭着喊着求太子殿下收地了!

作者有话说:

距离完结还有一段时间,我会认真写完这个故事的。

推一下预收文《不肖帝》和《大宋第一酒楼》,点击作者专栏进入可选,都是轻松爽文,会吸取这本书的教训,给大家呈现更轻松的故事。

第五十六章

杨家虽然因为守孝回了老家,但杨廷和的至交好友甚多,对朝中的政事了解也很及时,更不用说每期的邸报小太子都会让人送给杨慎一份,他们人虽然不在京城,可该知道的事一点都没落下。

从得知朝廷要求重新丈量田亩,收回多占的田地后,杨廷和就果断让族人先行自查,查清楚没有侵占之事后,就开始考虑留多少农田合适。

这事儿,他还特地找来杨慎商量。

你与太子殿下相处的时间长,可有想过,他下一步会如何做?

杨慎想了半天,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太子殿下的想法素来天马行空,我也想不出他要如何应对。只是以殿下的决断,他想做的事,无论如何,一定会达到目标。

想了想,他很含蓄地说道:比如早朝之事。

这个杨廷和最清楚不过,他还有几个同僚跑去午门跪阶,义愤填膺地抗议太子殿下妄改祖制,可一年半载以后,如今的早午朝都改了,大家可以多睡两个时辰,不用去早朝站着当背景板,慢慢的习惯下来,再没人提起祖制的事儿了。

他当然知道里面还有李东阳的手段,可太子能用李阁老之计,听得进谏言,而不是一意孤行,就已超出了他的年少心性,远胜常人。

既然连儿子都说了,太子想做的事,肯定会做到皇帝会帮他,内阁会帮他,那些反对的人呵呵,杨廷和对于那些勋贵世家的嘴脸再清楚不过,当机立断决定

跟太子殿下的政策走,绝不阳奉阴违,更不能搞对抗。

于是政令下来后,杨家的账簿干干净净,没有多占一亩地,还主动捐赠了一百亩良田给县学,用于资助贫困的学子读书科举。

再等到甘州的土豆番薯玉米大获丰收,产量一亩顶寻常麦粟两三倍之多,棉花从江南到江北,一直推广到了北疆一代,产量不断上涨

接着太子殿下又让人改良了江南黄道婆留下的纺织技术,新型织机的效率比原来高出一倍

更不用说一天天蔓延开来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听说连堪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都已经被打通,马上就要修通成都到汉中的官道了。

而云贵一代的土司,都开始派出自家子弟上京读书,普通的百姓也可以参加州县的免费社学,这些变化起初看起来并不起眼,但一点一滴的,很快就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杨廷和便让那些原本已不种田,单靠收租的族人,开始经营店铺,正好跟着官道的铺设,走通了茶马之道,又跟云贵的山民搭上了线,从他们那收了高山茶,重新炒制后再卖往西域和北疆。

单这一项的收入,就比他们以往经营田庄的利润高出十倍以上。

第二年,不光是北疆的粮食丰收,就连云贵的梯田和三季稻也顺利丰收,更不用说湖广之地种上了占城稻的地区,一年两熟,真的实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

粮仓爆满,天下无饥,结果是粮价下跌了足足三成。

这还是在朱厚照紧急安排户部依然照惯例征收粮税,不得按市价压低粮价的结果。

所谓谷贱伤农,若是粮价跌得狠了,原本的丰收最后依然无法帮助农民获得温饱,这时候就不能指望完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维持市场的价格。

尤其是这一次的丰收,真正大丰收的是普通的自耕农,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勋贵们,反而平均产量比往年没多出多少。

给自己干活的自耕农和给主家干活的佃户庄农,那积极性和效率是完全没法相提并论的。

原本大多数粮商都是出自地主豪商门下,他们掌控着粮食的产出和销售,自然也掌握着粮价的涨跌。

大丰收的时候他们本想压价收粮,囤起来待日后再抬价出售。可没想到官方居然还平价收粮,就逼得他们没法靠低价收粮来赚取差价。

而原本他们收了粮大多也是卖给官方,甚至可以凭借运送军粮之功,换取盐引,这一招从北宋时就开始施行,到如今也是南方盐商进货的大头。

可如今天下丰收,光是夏秋两季收税收到的粮食就足够军粮之用,更不用说官方还收购了那么多自耕农的平价粮,既然无需再用盐引来换取粮食,那么昔日粮商们囤下的粮食可不就是砸在了手里。

于是,第一年他们抵制太子殿下清丈田亩,收回土地,太子殿下便给予自耕农开荒免税,新开田地三年后便归自有,可去衙门办理田产契书。

相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北疆各地还有大片的荒地,开荒的政策更加优惠,不但三年免税五年减税,还享有落户和子女免费读书等优惠政策,初期的种子和农具都可以从官府领取或租用,可以说你哪怕一无所有,只要想开荒种地,那是要什么给什么,保证你能在种出粮食之前饿不死。

于是一时间全国都兴起了开荒种田之风,仅仅两年时间,在户部等级的田亩数就暴涨了一倍有余。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清算出来的隐户隐田,对于真正罪大恶极满手血腥的豪强,朱厚照也从不手软,更何况收拾了安化王,去除封号收回封地之后,消息一传开,各地藩王有不少都或多或少地主动退还了多占的土地。

恋耽美

最新小说: 安静的敌人 大疫大医 千金归来 药童 第三种绝色 神农 命中注定 王令的日常生活 官道之色戒 照不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