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认死理,脾气倔强地像头牛,但倔牛也有倔牛的好处,一旦李靖改变了想法,同意迁都,他就会为迁都冲锋陷阵,不遗余力,让人又爱又恨。
待李靖走后,朱元璋命人将朱标叫来武英殿。
朱标今日也听说了京城“见龙”的传闻,待到了武英殿,听说李靖态度的转变后,不禁喜出望外,他握紧拳头,赞道:“杨先生腹有奇谋,儿臣就知道,他肯定能促成此事!”
朱元璋笑了笑,问到:“杨帆究竟是耍的什么把戏,竟能在天空之中令飞龙现身?”
朱标想了想,老实回答道:“父皇,此事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儿臣也不知晓,不过前些日子从辽东来了一批人,其中还有一些辽东军器局的匠人,儿臣猜测此事应该是有辽东军器局的匠人相助。”
辽东军器局在杨帆、刘伯温的支持下,规模越发庞大,因匠籍改革促进了匠人的生产力与创造力,如今每年辽东军器局都能掏出一些新玩意儿。
朱标轻声说道:“父皇,既然李大人决心推动迁都之事,迁都应再无阻碍,如今应当早做打算,派遣一位能力强又值得信赖的人,赶赴北平修建皇宫才是。”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心里的确有人选,那个人就是杨帆。
杨帆去年、今年连续彻查大案,威风八面不假,但恨杨帆的人多如牛毛,继续待在应天不是什么好事,让杨帆去北平督造皇城避避风头,北平是朱棣的封地,到了那边没有人能将手伸过去。
想到这里,朱元璋轻声说道:“咱准备让杨帆去督造新都,你觉得如何?”
朱标躬身行礼,满面笑容道:“父皇选的人选,与儿臣想的一样,此事非杨先生莫属!”
杨府,杨帆离开了李靖府邸后并未立刻归家,而是往应天最出名的酒楼去,采买了许多酒菜,才归家。
杨帆的府邸外墙壁上,悬挂着六十二面木板,随着风微微浮动。
木板上雕刻的乃是当初六十二位中榜士子来拜访,得知杨帆熟睡后留下的话语,在应天可谓一桩美谈。
入府邸到了后院,杨帆刚走进一院落,就听里面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杨大人终于回来了,你若再不回来,吾与王兄,还有元吉可就要饿死喽。”
青年身材高大眉目舒朗,一表人才,正是大明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曹国公李文忠过世后,李景隆承袭了李文忠的爵位,不过,他后来又返回辽东继续任职,直到这一次,杨帆要促成迁都的事情,李景隆才与王图、夏元吉一同暗中返回。
杨帆见到三人便笑容满面,告罪道:“让三位久等了,李大人着实难对付,花费了不少唇舌,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飞上天的‘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