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慧连忙取出账册,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夜已深了,龙体为上。”
朱允炆摆了摆手,道:“无妨,不需要惊扰才人,你且在一旁候着吧。”
翻看着账册,朱允炆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账册之中,耳朵中,满是织造的声音,抬头看向一排排的织造机,目光中闪烁过一抹光亮。
自己真的是糊涂,三百六十行,那么多行当,养几十个藩王还不容易?
收回了藩王封地,他们就没了土地,或手中的土地只是花钱购置的,数量偏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和藩王的关系就不大了。
既然第一产业没搞头,那就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呗。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供应业、建筑业。
电力、燃气之类的,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建筑业?
这个貌似也没什么搞头。
京师寸土寸金,住宅最低也要两百两,寻常的大宅院,少说也要千两,就官员那点俸禄,没几个人能买得起。
一般官员,要么在城里租房子住,要么就去城外,花二两银子买个占地半分的小宅院。
别说明代了,就文人高度吹捧的宋代时期,也是一个样。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混了一辈子,连个房子都买不起,穷酸的要命,最后写了句:
“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那意思是说,我都说了,我老了都没钱买房子,你们还不相信我?
不过苏辙也不是个例,他爹苏洵也没房……
加上大明没炒房团,学区房,市场潜力也就那样,若是让藩王进军房地产,估计他们会破产。
做一做排除法,那就只剩下采矿业与制造业了。
朱允炆准备安排朱桂干点采矿业,就挖煤吧。
煤这种东西,开出来多少,能用多少,现在还不需要考虑市场饱和度。
除了日常取暖烧煤之外,熔铜、冶铁、烧砖、陶瓷哪里不需要煤炭?就连一些地方弄点盐,都需要用煤炭来当燃料。
最让朱允炆郁闷的是,明代煤窑中,官府资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民间煤窑,所谓的“听民自采”,官府只收取课税。
既然如此,那就搞个国有企业吧,民营与国有并存,先把藩王的后路安顿好了。
只有让这些从商或干实业的藩王发达了,过上好日子了,那些藩王才会主动上交封地,从事商产。
这才是真正的削藩之策!
咱不玩热削藩,就玩阳谋。
跟着朕走,有肉吃,不跟着朕吃,只能喝汤。
虽饿不死你,但也别想过舒坦。
找到了解决之策的朱允炆,终放下了心头的一块石头,正盘算朱桂能不能拉几个藩王下矿,一抬头看到了骆才人,不由笑道:“骆才人,盯着朕看,是不是太失礼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三个男人一出戏
柔和的星光,凝视着宫墙内的身影,偶尔的笑声,点缀着清寂的夜。
乌丘山岛。
郑和正在岛上休息,突然之间,一阵脚步声传来,郑和睁开眼,从床边摸出了钢刀。
咚咚!
“副总兵,有动静。”
李兴站在门外,低沉地喊道。
郑和答应一声,便下了床,匆匆走出门,问道:“朱能、张玉两位参军在何处?”
“已先行查看去了。”
李兴肃然道。
郑和匆匆走向海岸,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李兴看了看远处的大海,道:“有船只在靠近,不知是倭匪还是自己人。”
郑和登上了座船,便有军士起锚,船只向着南面而去,没多久,便看到了四艘战舰包围着一艘小船,战舰之上灯火通明,将海面照得很亮。
小船之上,站着三位邋遢的海匪,双手高举,嘴里还喊着:“我们是使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张玉、朱能换乘小船,登上了郑和的座船。
“是陈祖义派来的使节。”
张玉呸了一口唾沫,对郑和解释道。
“带他们上来吧。”
郑和想了想,便吩咐道。
没过多久,三名海匪便上了船,看着端坐在上面的郑和,不由暗暗吸了一口气。
这个家伙,好生魁梧,不像是好对付的样子。
“说话吧。”
郑和冷冷地看着三名海匪。
为首的海匪陈洪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高举过头顶,道:“我等奉渤林邦国国王之命,前来拜会大明水师,这是国王的书信。”
有军士接过书信,仔细检查之后,没有发现问题,才转给郑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