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事,已不可成!
顾三审没有理睬装晕的李祺,带着文书入宫。
武会试的策论安排在了奉天殿外,由兵部主持,朱允炆与徐辉祖等人在殿里等着,策论题目只有两道,都很简单:
第一道题:给兵一卫,如何整训。
第二道题:敌寇何处,当如何御之。
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纯碎就两道论述题,考虑到武举人文化程度低,拿毛笔的难度超出了三百斤大石头,朱允炆开创性地设置了“说策”,等能写出来的写出来,实在是不会写的也别着急,总会说吧,留到最后,单独入殿口语表达,有文书记录,最终拿去评判。
如果不会写,连说都不会说,那就没辙了,策论一项判零分,但也没问题,只要你够勇猛,像薛禄、纪纲、袁岳之流,也还是有希望的。
朱允炆正听着武举人谈论练兵之道,见顾三审来了,便起身到了偏殿,召唤顾三审。
顾三审行礼毕,拿出了刘长阁的文书,恭贺:“皇上,白莲匪首佛母被诛杀,各地白莲匪首被捕,现已在押解京师的路途之中。”
朱允炆翻看着文书,刘长阁说得很详细,对于李芳英介入的事,并没有带个人色彩与情绪,只讲述了整个事情的过程与结果,末了附带了一份白莲教匪首的被捕名单。
佛母死了。
朱允炆对这个结果有些恍惚,这个被朝廷视为白莲教最强的匪首,就这样陨落在了凤阳城中,即不清楚,也不壮烈。
无声无息,低调的如同命运开了一个玩笑。
但无论如何,她还是死了。
死了就死了吧,好事。
眼下古今势力、白莲势力,扰乱大明内政的一大阴谋团体、一大宗教团体,终被重创。虽然古今还没有抓到,白莲教也不会因此彻底灭绝,但至少,他们都失去了最优秀的部下或首领,短时期内,再没有力量掀起风浪。
“皇上,经过审讯,发现有二十六个家族暗中支持古今势力,为其提供物资、庇护与人力,皆是洪武四大案中牵涉官员的家属。”
顾三审递上一份名录。
朱允炆接过之后仔细看着,心头有些沉重。
洪武四大案波及家庭无数,哪怕是如此,古今、公子用尽心机,也只拉拢了二十六个家族,可见绝大部分家族,还是不愿意再去经历一场风波,不愿与朝廷为敌,或者说,他们都很识时务,不愿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但这二十六个家族,偏偏就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朱允炆合起文书,目光中有些痛苦,低声道:“死一个人还不够吗?”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刘长阁回京(二更)
冤案,错案。
冤杀,错杀。
都已经成了过去,该平反的,已经平反了,他们还想怎样,非要去找老朱理论理论为啥杀了他的家人吗?
朱允炆握着名单,下了旨意:“给他们下驾帖,承认错误,交代问题的,全部移民北直隶,不配合的,家主杀,妻儿移民。”
顾三审看着朱允炆,这个惩罚实在是太轻了一些,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劝道:“臣以为,不杀不足以惩戒。”
朱允炆何尝不想杀掉这些人,可问题是,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洪武年间四大案,甚至可以说是四大冤案,虽然有些主犯是该杀该死,但风潮却不应该扩大到近乎失控的地步。
“这件事,就让它到此为止吧。”
朱允炆放弃杀戮,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悲悯,同情。
顾三审只好答应离开。
策论结束之后,朱允炆只看了三个人的策论,薛禄、纪纲与袁岳。
薛禄认为练兵与对手应结合在一起,大明的主要敌人是北元,要想御敌于国门之外,应主骑兵,提出“大马场、大骑兵”的整训思路,提出与朵颜卫、福余卫组织骑兵对练,设置奖励,厉兵秣马。
纪纲在大局观上显然不如薛禄,他主张练兵当练忠诚,绝对服从命令,战令下,无令死战不得退。这种思想也符合他的逻辑:我的人,就得听我的命令。
袁岳又是不同,因其出身广西,又参与过与安南之间的战争,在练兵与对敌方面,更多聚焦了安南方向,并作出了一个惊人判断:
大明之敌重寇北元,然先期之敌当为安南。南北大规模作战,当先南而后北。
能看穿这一点,说明袁岳有着出色的战略目光,是一个可塑之才。
铁铉与徐辉祖与同僚商定之后,报给朱允炆,选六十武举中式,提名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分别是薛禄、纪纲、袁岳。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名单沉思良久,最终没有作任何改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