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旗帜,就这样被拉了起来。
不高明,但很实用。
朱允炆认为,所有宗教与信仰都是精神慰藉的一个着力点,而不是归宿。而打造这个着力点的,是现实的困顿、希望的丧失、人间的折磨,不是什么真善美,性本善。
是悲剧与灾难造就了宗教、信仰。
想要彻底解决白莲教,就必须解决它存在的基础:困顿、折磨、悲剧,而这三点,包含着一个共有词汇:
活着。
一切的根本,就是活着。
只有解决了百姓活着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掉白莲教死灰复燃的问题。而活着不误入歧途,不受人蛊惑,不违法造反,就需要教育。
古代畏惧教育平民化?
科举是圈养聪明人,避免人造反?
不知道提出这种观点与认识的人,有没有看过明代的发家史,有没有看过明代的灭亡史,一群野人崛起的时候,他们也是不需要多少学问的。
相反,教育越是平民化,辅助以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区域内造反的可能性反而更低,而真正闹事,造反,折腾的,反而是教育不发达的地方,比如偏远山区,穷困地区。
从这个层面来思考,教育不仅能解决百姓认知问题,还能化解不必要的冲突,降低不动嘴光动刀子事件的发生。
厘清了这些问题之后,朱允炆在桌案上写下了八个字:
民生为本,教育为魂。
这八个字,将解决白莲教,解决盛唐、富宋始终没有解决的造反问题,也将是朱允炆建文三年的施政纲领。
曹国公李景隆携李增枝求见。
朱允炆看着跪在地上直哆嗦的李增枝,抬起:“起来吧。”
“谢皇上隆恩。”
李景隆起身,然后用脚轻轻触碰了下跪着的李增枝,李增枝连忙喊道:“臣有罪。”
李增枝是真的害怕了,与白莲教、阴兵有关系的人,基本上都被拉出去砍了脑袋,三百人头啊,如此人屠的手段,足以让人恐惧到骨子里。
朱允炆看着李增枝,道:“曹国公为你赎罪,拿出了免死铁券。中都守备为你赎罪,甚至不惜对抗安全局也要亲自除掉白莲教,你为自己赎罪,将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你们兄弟三人,也算是一条心了,朕若还不准你出来,怕会寒了人心啊,起身吧。”
李增枝谢恩起身。
李景隆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谨慎地说道:“皇上,李芳英不知天高地厚,冲撞了安全局,实在是有罪。臣请将他撤去职务,调回京师定罪。”
朱允炆呵呵笑了,从桌案后走了出来:“好了,李芳英做事虽然有些不妥,但毕竟斩杀了白莲佛母,为朝廷消除了一大隐患,对朝廷是有功的,就让他好好守在中都吧。”
李景隆听到这话,放心下来。
朱允炆挥退左右,对李增枝问道:“朕看过奏报,你说魏国公府中的徐增寿、燕王府中的朱高煦,也曾牵涉在古今案之中。”
李增枝伸手就想起誓,又感觉不妥,连忙道:“臣以性命担保,绝无虚言。打造缥缈楼,虽然是金忠的主意,我在前面,但朱高煦、徐增寿两人也与金忠有联系,他们也出了一笔钱。”
朱允炆陷入沉思。
朱高煦是个野心勃勃的造反专家,但凡有一点机会,他就不会老实。可现在他已经没机会了,朱棣都被压制住了,何况是朱高煦?
倒是徐增寿,这个家伙虽然是徐辉祖的弟弟,但也是个无耻的家伙,明明是徐家的种,心却给了朱棣一家,不知道是徐仪华这个大姐的缘故,还是朱棣也很喜欢这个小舅子的缘故。
这两个人最近并没什么动静,哪怕是公子李祺被抓,金忠投靠,他们也没半点动静,各自待在王府之中,浑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躲在家里,就没事了吗?
朱允炆不这样认为,在李景隆、李增枝走了之后,刘长阁入了宫。
中军都督府。
朱棣一如往常,走入大殿准备与徐辉祖商议军略。
朝廷新选出的武进士、武举人都已经出了京师,当然不是直奔广西或云南,而是先回家,该有的赏赐,该有的荣誉,该娶的老婆,该造的娃,这些都还是需要去办的。
至于前往广西与云南的时间,则定为了建文三年的二月,算是给了他们一个假期。不过有些人是不需要假期的,一力请求直奔广西、云南的也有,比如纪纲。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都很好看此人,其血书请命,为国家舍小家的精神,更是在京师广为流传。既然他想先去,那就去吧,朝廷也不好拒绝他的赤子拳拳之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