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朝-鲜采买耕牛应是可行,这一点由户部、吏部负责。可即便是购置八千头牛,还有四万头牛的缺额,如何解决?”
朱允炆问道。
一时之间,无人言语。
陈迪询问道:“可否让商人再出大同,在鞑靼与瓦剌手中购置一批牛来?”
茹瑺叹息:“商人已经在购置耕牛了,但数量依旧有限,哪怕是再出关,一时之间怕也多不出三千头。”
朝臣陷入了困境。
就在众人沉默不言,苦思冥想的时候,云南布政使张紞走了出来,道:“皇上,臣有一策,可解耕牛之困。只不过这种法子有些得罪人。”
“哦?”
朱允炆看着张紞,连忙道:“只要能解决耕牛的问题,得罪一批人又如何?尽管讲来。”
张紞严肃起来,知道一旦自己开口,就将惹祸上身,这些布政使、六部九卿与内阁,不可能不知道哪里有耕牛,但他们都没有说。
不说,是对自我的保护。
说了,是对百姓的保护,对自己的残害。
但吵吵嚷嚷,没有一个人愿意开口,那就让我张紞开口吧,得罪人的事,你们怕,我不怕。
张紞沉声道:“洪武年间,大兴军屯。但凡卫所,皆给耕种器具、牛只。洪武二十年,朝廷拨付云南屯田钞二万锭,购置耕牛一万头。洪武二十三年,朝廷再次拨给云南卫所牛六千七百七十头。”
“十年积累,十年耕作,云南军屯耕牛数量已超八万头,然被卫所军官所控,聚为私财。臣请旨彻查天下卫所,厘其田亩,定其耕牛数量,多余者分发地方,莫要说缺额四万头牛,就是缺额十万,怕也可解。”
第六百二十四章 耕牛解决,开市舶司(二更)
张紞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胆战心惊,因为他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各地都司衙门,卫所军官。
洪武二十年、二十三年给云南军屯的牛,这都是事实,有数据可查,可问题是,朝廷给军屯了近两万头牛,这两万头牛,它不都是公牛,还有母牛,是会生小牛的。
最初的两万头牛是朝廷给的,可后面生出来的,那就是卫所本身的了。
卫所的牛,自然就是军官的牛,指挥史、千户、百户,看着穷瑟瑟的,实际上人家手里几十头、十几头牛呢,光租赁牛的钱,就够人家一年酒肉钱了。
对于这其中的事,没有人有什么争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就像是朝廷送给了百姓一只鸡,鸡生下多少蛋,百姓是拿着卖,自个吃,都是百姓的自由。卫所也一样,当初朝廷让这些军士过来垦荒屯田,答应送给的牛,就是卫所的牛,自家的牛生出的牛,凭啥算是朝廷的呢?
事关卫所切身利益,张紞如此拱火,想打这批牛的主意,真的不怕招致大祸吗?
要知道卫所军官可不是拿菜刀的百姓,人家手里握着的可是管制刀具,朝廷乱来的话,说不得哪里就有卫所哗变,这个后果谁能承担得起?
就像是北平府一样,人家卖屯田,卖了几百万两,可谁听说过北平府卖牛了?
没有吧?
这是因为牛是军士的、是军官的、是卫所的,怎么卖,都是他们自家的事,和北平府卖地它没任何关系,即便是卖了,钱也是军士自己的,朝廷只能税一下,仅此而已。
朱允炆算是听明白了,环顾众人,冷笑两声:“朕为耕牛之事茶饭不思,百姓等待如火候水,不成想各地卫所有大量的牛,都捂在手里,不愿帮帮那些百姓,是吧?”
大明缺牛吗?
缺!
大明卫所缺牛吗?
也缺。
但如果你问,大明地主缺牛吗,大明卫所军官缺牛吗?
答案是:
不缺,还很多。
问题就这么滑稽,那边等牛等得花都要开了,这边有人拿着手里的牛租赁、赚钱呢。
朱允炆看向施惟中、李彦祯:“河南、山东卫所有多少头牛,大致富余多少,可有个底?”
施惟中额头有些冒汗,卫所财产,如果硬挖走的话,这些军官可是要喊疼的啊。
李彦祯也有些为难,事实上,早在洪武年间朝廷是给了山东不少耕牛,最近一次是洪武二十八年,仅仅是东昌府一地,户部就给了一万头牛,如果追算繁衍的话,现在东昌也应该有个小两万头牛了。可问题不能这样算啊,牛增加了,那人也增加了,地也增加了不是……
当然,富余的牛到底在谁家后院,这就不好说,也不好调查了。
朱允炆见施惟中、李彦祯不言,就看向张昺,问:“虽说北平府周围卫所屯田卖了出去,但不是北直隶所有屯田都卖了,卫所里还有多少头牛,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