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百姓在这里也挺好,已经彻底融入了怀远,孩子们脸上的笑意很是灿烂。
没有打扰李武当一个好官,朱允炆带人离开怀远城,向北前往宿州,两日后抵达固镇附近。
在这里,朱允炆带人深入乡野之间,走访民情,可以看到,宁静的村落过着平淡的生活,百姓没有多少富余,但多少还能吃得起饭,衣服多是旧了的布衣,打着补丁的更不再少数。
“气沉丹田,嘿呦!”
“两膀用力!嘿呦!”
“用力铲土!嘿呦!”
远处的号子传了过来,马恩慧很是好奇地看着远处。
朱允炆等人顺着目光看去,只见百步外聚集了二三十号人,正在忙碌着,不由对马恩慧与贤妃说:“走,我们也去看看。”
杨士奇、夏元吉跟在一旁,刘长阁前面带路,汤不平则赶着马车,晃悠悠地跟在后面。
“老丈,这是在做什么?”
朱允炆见路边有一拄着拐杖的老人,便打了招呼。
老丈打量了下朱允炆等人,笑呵呵地说:“打口井啊。”
打井的伙计见朱允炆等人来了,带头喊号子的人转了声:“南面来了女子耶,嘿呦!”
“嘿呦!”
众人齐声喊,纷纷抬头看。
“女子好生俏丽吆,嘿呦!”
“嘿呦!”
马恩慧与贤妃听闻之后,脸有些发烫,一转身钻到了马车里面不打算出来了。
朱允炆在一旁哈哈大笑,这些百姓的号子自己是听过不少的,后世时打地基都需要喊号子,偶尔调侃几句并非是不尊重与调戏,而是缓解下疲惫,这对百姓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夏元吉、杨士奇跟着朱允炆走了过去,打井的百姓见状让出一条道。
“呀,原来是在下井桡(nao),怪不得要喊号子。”
杨士奇笑着说。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问出了一个让人以为是白痴的问题:“井桡是什么?”
众人看着朱允炆一脸发懵,感情这位是个傻少爷,连这都不知道?
朱允炆很郁闷,自己是真不知道,小时候虽然挑过井里的水,但那都是砖石结构的,没见用木头的,再后来打井都用机器,一根根长条管子往下钻,也没开这么大一洞,哪里见过什么井桡。
老丈见识多,知道何不食肉糜的道理,虽然有些鄙视朱允炆这种小白,还是主动指着坑里的六边形木架说:“这就是井桡,还是六密的,用来支撑井壁不塌陷。”
一尺一为一密,六密即六尺六。
“呵呵,大家莫要笑话,我被家里管得严,轻易不出门,这第一次见开井,可需要帮忙,我也想试试。”
朱允炆很大气地承认自己确实不知。
带头喊号子的冯上六和老丈眼神交流了下,老丈微微点了点头,冯上六这才招呼道:“既然这位少爷想要做点事,那就帮忙夯井桡吧。”
朱允炆接过一旁人递过来的重锤,回头看了一眼一动不动的夏元吉、杨士奇:“愣着干嘛,一起啊。”
夏元吉、杨士奇只好撸起袖子,各拿锤子准备帮忙。
冯上六又开始喊号子:“少爷想干活,嘿呦!”
“嘿呦!”
围绕在井桡旁的众人一起喊,同时将锤子落下,砰地就是一声,井桡沿着井壁向下一分。
“大家加把劲,嘿呦……”
在朱允炆敲打了近二十下后,冯上六终于不喊了,然后让众人退至一旁,对一旁坐着休息的人喊道:“冯七,该你下去了。”
冯七起身,将插在地上的铁锹拿了起来,顺着井桡下了井底,猛地用力,用脚踩了下,便将泥土打出,倒在一旁的竹篮里……
第七百二十七章 水利工程太费钱
朱允炆看着有人拉篮子上来,将泥土倒到一旁,地上还插着一个类似铁锹的工具,但显然不是铁锹,底部是尖的,似乎还有些中空,连接底部的是两个类似于蝴蝶翅的泥斗,不由问老丈:“这是?”
不等老丈回,杨士奇就拿了起来,笑道:“这是蝴蝶锥,打井的工具。”
老丈连连点头,称赞:“还是你懂得多啊。”
杨士奇年轻的时候飘来飘去,躲来躲去,黑白两道没少混,知道得多一点很正常。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操作了下,果然,蝴蝶锥可以将泥土装入到泥斗里,之后再将泥斗里的泥倒出来,这也是一种提土的方式。
后世家家自来水管,不知道打井人的辛酸苦楚,甚至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内涵都无法理解。
挖井,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是说办就能办得了的大事。
眼下这是一座饮水井,预期深度在四丈至五丈之间,换算过来十几米,要向下挖四五层楼,这里可没什么挖掘机,完全是靠人力去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