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哪里?”
刘长阁询问。
汤不平仔细看了看地点,不由地脸色有些难看,沉声说:“吉安!”
刘长阁眉头紧锁!
吉安,毛瑞选择在这里,到底是为什么?是因为有人给他提供庇护,还是因为其他?
朝廷中不少人是吉安人,比如解缙,比如杨士奇,而这两人,又是现下内阁大臣,朱允炆的近臣。
“此事应该与内阁那边没有关系,他们还不至于参与到这种肮脏的事中来。”
霍邻肯定地说。
解缙清楚朱允炆的能耐与智慧,又是红人,什么古今不古今,这个家伙能给解缙带去的只是杀头的危险,以解缙谨慎的性子与当下的地位来说,绝不可能跳到坑里去。
杨士奇更不可能了,此人忠厚仁孝,更是朱允炆一手提拔与培养出来的,士为知己者死,杨士奇是知恩之人,他入内阁,从不张扬,办事认真低调,这是满朝皆知之事,何况杨士奇在江西都没什么产业,别看杨士奇四十多了,一大把年纪了,他老婆也不过是刚怀孕,至今还没后人。
不过吉安的位置确实很重要,这里是文教盛行之地,若是古今在那里安排一些人,很容易通过科举混入朝廷,这对于朱允炆乃至整个大明都是极为危险的。
霍邻看向刘长阁与汤不平:“江西是需要调查的,但最应该关注的还不是江西,而是北直隶。”
刘长阁有些疑惑。
霍邻将最后一份照身帖拿出来,夹在手指之间,严肃地说:“北直隶的照身帖,时间是建文七年九月!”
九月?!
刘长阁、汤不平有些悚然。这个时间节点说明毛瑞在两个月之前去过北直隶!
他去北直隶做什么?
北直隶有什么事值得古今的人去关注?
汤不平脸色有些苍白:“北直隶有两件事是安全局最重要的事,第一件事,确保新都营造顺利!”
刘长阁脸颊上的肉不断抖动,一拍桌案:“他们真是无法无天!”
霍邻清楚,第二件事是确保朱文奎的绝对安全。
过了年,朱文奎就是十岁了,年纪虽然不大,但已表现出担当与勇气,他离开了舒适的京师,留在了大工程营造之中的北平。
那里匠人很多,征调的民力很多,官员很多,商人也很多。无数人都在那里汇聚,身份难辨,一旦朱文奎遭遇危险,那朱允炆可是要发疯的!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长生不老?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担忧的刘长阁、汤不平与霍邻,淡然地笑了笑:“你们说古今很可能会危害太子?”
刘长阁拿着毛瑞的照身帖,并将霍邻的推测一一告知,而后总结:“毛瑞不是一个人,在他背后一定还有其他力量。毛瑞因王仲和的缘故已是暴露身份,这才引起杀身之祸。安全局推测,躲在暗处的人正在将目光看向北平,这才有了两个月之前毛瑞的北行与南归。”
朱允炆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北平确实是个敏感之地,一旦营造新都出现差池,先期投入的海量国孥就打了水漂,朕也会发怒,抓一批官员。如果太子出了问题,朕还会杀一批官员。他们这是见不得朕好啊。”
霍邻上前一步:“皇上,新都营造范围太大,想要破坏不太容易。为了避免雷火与烛火,北平城已挖通了水道,每处施工场地都配有水缸,且安排了救火兵丁,即便有人火攻也无济于事。”
刘长阁、汤不平连连点头。
要知新都营造施工不同于过去,他们采取的是五个时辰轮班制,并不分昼夜,哪怕是大晚上出了火灾,民工与匠人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
新都是一个大局,小打小闹根本无法撼动,除非民工暴动,匠人造反。可朝廷对这些匠人、民工是极好的,工钱从不短缺,粮食供应充足,吃饱干活拿钱,还不会挨鞭子,他们有什么不满意的,谁会在生活得正有盼头的时候选择干一件掉脑袋的事?
“新都工程整体无忧,若古今势力想要做出惊天动地之事,唯有针对在北平的太子。还请皇上下旨,接太子回京师以保无忧。”
霍邻请求。
刘长阁、汤不平附议。
朱允炆在宣纸之上写下几个字,搁下毛笔,平静地说:“太子在北平,正在跟着姚广孝、宋礼等人观察京师的建造,一时之间也不便回来,他的安危你们无需担忧,有沈宸、杨溥在,没有人能轻易伤害到太子。”
沈宸,这个刺杀过帖木儿,杀出包围大军的勇猛之人,在回到京师后被提拔为侦察千户。朱文奎出行在外,当老子的朱允炆怎么可能放松他的安全工作,虽没有派出安全局高层跟随,却选派了以沈宸为首的侦察兵随行保护,在明处更有安全局与北平镇守将领保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