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允炆立即传杨士奇、胡濙、陈性善等人入殿,商议文教传播。
胡濙进言:“皇上,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南洋诸国尚佛,如今王室青睐大明文化,渴望加入华夏礼仪,朝廷应给予恩准。”
陈性善也清楚背后的巨大影响,附议胡濙:“一旦南洋诸国王室受教汉文化,他日改国内教育,兴盛华夏文教也未尝不可期。让文教辐射南洋,有利宗藩稳固,可成天下一家。”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肃然道:“南洋诸国王室与贵族,见识到了大明的强大,他们希望追随大明,渴望加入大明文化圈。臣以为,应借此机会,让华夏礼仪、教化典籍走向南洋,对凝聚宗藩,强化大明宗主国地位极是有利,对稳固南洋也极有帮助。”
朱允炆摆了摆手,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你们还没有说到关键处。在朕看来,让汉文化走向南洋,是一种软实力,是武力征服之外的另一种征服。一旦南洋接受了汉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屏障,可以抵抗、抵消其他文化的进入。”
“软实力?”
杨士奇等人眯着眼,并不太清楚这个词汇的意思。
朱允炆没有解释,不打算放弃这个绝佳的机会,看向胡濙:“李……志刚如今去了北平,督造北平国子监。你是国子监司业,对推汉文化于南洋可有方略?”
胡濙心思急转,连忙说:“据目前国王所请,他们希望聘请先生至王宫,教导王子、贵族子弟。”
朱允炆摇头说:“这种方式过于局限,朕以为可以大胆一些,直接在南洋设置学院,就命名为孔子学院,招揽南洋学子,着汉家衣裳,习汉家礼仪,通过考核,便可送国子监进修。”
“设孔子学院?”
杨士奇眼神发亮。
孔夫子的招牌自然是比任何人都好用的,以前的安南现在的交趾,朝……鲜,都是奉孔子为师的,现在南洋诸国想要学习汉文化,打造孔子学院是合适的。
陈性善有些担忧:“皇上,直接设置孔子学院,恐怕会引起南洋诸国顾虑。”
胡濙连连点头,赞同陈性善的观点,文化教化这些事,需要慢慢来,太过猛烈了未必好。
朱允炆笑着说:“在旧港、在渤泥岛、在交趾设置孔子学院,他们有什么好顾虑的。想派遣子弟来学习,那就派,不想派,那就不派。不过在朕看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他们想要变得强大,不落后太多,就不能不了解大明,不能不派人来大明进修。”
杨士奇拍手赞叹,没错啊,旧港、渤泥、交趾这三个地方,可谓是辐射了整个南洋,这些藩属国直接派学生到大明修习基础,还不如加入家门口的孔子学院……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朱允炆教子
对于孔子学院的消息,占城国、渤泥国欣喜,暹罗、满者伯夷、真腊等国选择了观望。
礼部不作强求,不管南洋诸国愿不愿意加入,都不可能阻止孔子学院出现在南洋,实在没有学生,先生们还可以教导旧港卫军士、南洋水师军士与移民子弟,不会浪费资源。
武英殿。
朱文奎站在桌案旁,翻阅着一本本大明与藩属国签署过的文书,厚厚一叠,积高过肘。
朱允炆倒显得格外惬意,把玩着两枚玄铁令牌,一枚背后“善”字,一枚背后“死”字。令朱允炆有些不满的是,刘伯完手中的“温”字令始终没有找到。
古今令有什么隐秘,其背后隐藏着多少能量,棋手是谁,白莲教杨五山在何处,这些都成了悬疑。纵然安全局不断调查,也没有搜寻出多少线索,反而牵连了不少无辜之人。
余十舍绝食自尽了。
傅添锡咬断了舌头,成了哑巴。
彭与明还活着,也是一个硬骨头,和刘伯完、李祺等人一样,打断骨头也不愿意交代。
好在刘寡妇等人交代了一些线索,结合种种,可以确定的是,杨五山就在江北的扬州府、凤阳府、淮安府之中,但想要在茫茫人海里搜寻出来,并不容易。
朱文奎将最后一本文书放下,看向朱允炆:“父皇,这些文书已看过。”
朱允炆将令牌握在手中,询问:“可有什么疑惑?”
朱文奎点了点头,有些迷茫地说:“父皇,朝廷与藩属国签署文书中,多是港口修筑、商人贸易、远航安全、打击海贼等,这些都可理解。可这里为何会有四本,是我大明朝向藩属国购买粮食的文书?”
朱允炆身体向前倾,问:“购买粮食,有什么可疑惑的?”
朱文奎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小册子,翻看其中一页,递给朱允炆:“父皇,你看,去年中户部统算十五大粮仓存粮,合计超出了四千万石,这还没有统算地方备灾粮。按理说,户部并不缺粮,为何还要花一笔钱购置粮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