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
但是这时候的武举考试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从武周时期的骑射等重武,变成了更重策略兵书。
这里讲个冷笑话,大宋唯一的兵神岳飞,都没有考上武举。
原因在于,大宋的武举要考《平戎万能全阵图》和《武经总要》。
《平戎万能全阵图》大家可能没听说过,但是说起赵光义的“遥控军阵”就知道了吧,这就是赵光义的杰作。
众所周知,赵光义自从高粱河战败后,并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反而人菜瘾大,开始另一种作战方式,那就是留下排兵布阵的阵图,让当地将领根据阵图来排兵布阵应敌。
《平戎万能全阵图》就是赵光义留下的军阵图,是他为了收复沦落敌手的燕云十六州,搜集了大量辽人骑兵军团的情报后,将自古流传的八阵图融合了宋代神臂弩等战争利器,由弩兵、盾牌兵、长槊兵、重步兵、骑兵和机动步兵等多样兵种排成大阵,研究出来的军阵图。
《武经总要》则是宋仁宗赵祯时期由曾公亮和丁度主编的兵书。
二人将古阵图和宋朝八阵以图解的方式汇总,并把《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七部自古传承的传奇兵书进行汇总,结合宋代先进的科技文明编纂《武经七书》(1)。】
尉缭:???
《尉缭子》?这不是他写得兵书吗?竟然还传到后世,竟然还成为后世编书之后考武举的考题?
“《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秦以前就有了。《尉缭子》大秦也有,熟读这些兵书就可以当名将?”嬴政哪怕不懂兵法,但也见过不少名将,没见谁一天到晚看兵书就能打胜仗的,倒是知道一位纸上谈兵的赵括。
尉缭疯狂摇头:“陛下千万别信,《六韬》相传是姜太公所著(2),姜太公是名将吗?《司马法》有人说是姜太公所著,也有人说是商周时期的大司马所著,著书者都不明。不知道是谁假托姜太公写书。但是臣虽然写兵书,臣打仗也不如武安君和王将军!”
前面兵书是谁写得嬴政不在意,只要有用都可以学一学。
听到最后一句话,嬴政死心了。
别的不说,尉缭的确不是名将,别说打仗不如王翦老将军,怕是连蒙恬都不如,尉缭厉害的是谋略是口才,还真不是上阵打仗。
嬴政有些疑惑了:又是军阵图又是军事理论,宋朝以这些书籍考核武举考生,总不至于全招一些“策略家”和“赵括”,那谁去带兵打仗?
.
“药师后世留名,文章还被用作武举,不错。”李世民颇为高兴,李靖可是他的大臣。
“《李靖问对》???”李靖本人却一脸茫然,“臣没写过这本书。”
他写得兵书和文章不是叫《六军镜》、《阴符机》、《玉帐经》、《霸国箴》、《韬钤秘书》、《卫国公手记》、《兵钤新书》和《弓诀》吗?
这书名就不是他的习惯。
还问对,和谁问对?
.
宋仁宗时期,文人阮逸非常心虚。
因为《李靖问对》,是他假托“李靖”之名写得兵书,以李靖和李世民的一问一答形式所写而得名,也叫《唐李问对》。
但他也并非全然杜撰,是参考了史书和李靖本人的兵书,《李靖行述》、《韬钤秘录》和《卫国公手记》等书所写,自认为还是比较靠谱的(3)。
听到天幕提到朝廷把他的《李靖问对》都选入编辑武举考试书籍《武经总要》,阮逸先是暗暗地骄傲得意一番,借着细细一研究那些书籍,有些傻眼。
《六韬》、《司马法》(4)都相传是姜太公所著,姜太公那么忙哪来时间写这么多兵书?还有《三略》相传是黄石公所著,但是据说也是汉人假托黄石公之名,他怎么感觉比自己的兵书还不靠谱呢!
第51章 《穿成赵光义后我打开了葵花宝典》5
【在宋代, 《武经总要》和《武经七书》是武举的必考科目,但是岳飞的性格使他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宗泽劝他学《平戎万能全阵图》他也不愿意学。
在重文抑武的宋朝,哪怕是武举, 也要考文科,考“策问”, 所以当时的武举, “以弓马定高下,以策问定去留”。
岳飞的战术被宗泽称为“好野战, 非古法”,这里的古法就是指从赵光义到赵祯等帝王喜欢研究古代阵法的形式。宗泽评价岳飞不爱研究军阵, 更喜欢实地野战。
但是在现代人看古代兵书, 最靠谱最全面的, 其实是明朝戚继光的兵书。
戚继光的戚家军海陆都很厉害,戚继光著作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戎要略》、《武备新书》非常实用。只能说到底是武将,还是名将,与文人写兵书非常不一样。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而《练兵实纪》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等方面(1),可以说有了这本兵书可以打造另一支“戚家军”,都是比较实用的兵书。
不过想想宋朝上至帝王下到文官的作风,宋人大概得挑剔戚继光的兵书没文采。
也幸亏岳飞对大宋的兵书和军阵不感兴趣, 他若是感兴趣大宋可能连唯一的兵神也没有了。】
这一次,轮到朱元璋得意大笑:“哈哈哈哈,那弱宋哪有什么名将, 果然还是咱大明的武将厉害!”
后世都认可的戚继光, 也不知道是他哪个子孙后代的民间,这“戚家军”听起来也威风, 恐怕又是跟“岳家军”一样军纪严明的优秀军队。
自身也是武将的朱元璋知道这样的军队多难得,心喜片刻, 又想到戚继光打仗的对象:“平倭战争?又是那倭寇!”
倭寇真是欠打!
.
出征路上的岳飞听到宗泽的评价和天幕对自己喜好的评价,确定那是自己,只是微微一笑。
年轻时候的自己,的确并不喜欢朝廷编发的兵书,更喜欢实战。宗泽老将军* 多次劝诫自己,可惜自己不愿意听从。
现在看来,不听也有不听的好处,连天幕都支持他不听。
既然如此,那就顺从本心,一往直前吧!
.
正在备战的戚继光听到自己的名字和兵书,爽朗地哈哈大笑:“看来本将军也能有文才大作留世了!”
“戚家军,我们也留名了嘿嘿。”他的将士们同样很高兴。
戚家军的威名,伴随着戚家军抗倭的功绩一起青史留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值了。
戚继光提起专为克制倭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