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诗,大体上也就讲述了一天的游玩之景,看见了什么东西,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差不多也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这首诗不算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颇为简单。
而且要论水平的话,也算不上什么高水平的事,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要稍逊一筹,并且韵律韵脚方面抓的也不是很好。
在王辰这样的顶级高手看来,那自然是漏洞百出,各种破绽都呈现在其中。
倘若换作一位大唐名家写出来这首诗,那估计要被喷的狗血淋头。
但问题这首诗可是出自李恪的手笔啊,这家伙之前写的,比他今天念出来的这一首,可要差了十万八千里之遥。
水平能够保持在这个水准线上的话,那就已经是进步了相当大的一脚。
李承乾和李泰不是什么写诗的高手,对于这一道当然也没有特别高深的研究。
但是身为大唐皇子,尤其是需要全面进步,对于各行各类都要有所涉及的太子来说,写诗也是他日常功课中的一部分。
凭他的水平来看,这首诗已经算是略有味道了,就算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最起码有了继续进步的空间,不再是一潭死水。
最关键的是,李恪这样巨大的进步,前后也不过才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已经改造成功了?
这样的脱胎换骨只用了如此短暂的时间,也太恐怖了吧。
要说老师提前写好了一份诗歌的要点,给三弟列出了一些纲要,然后李恪照着写出来了这样一首诗,那倒是还能够让人接受。
但看他们敬爱老师先前的反应,分明是也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并不知道李恪写出来了这样一首诗。
再说了,老师的境界多高啊,牛逼的程度并不是他们兄弟几个可以想象揣度的。
真要老师给三弟列出一个写诗纲要,他们的小老弟按照纲要去写,那恐怕就不是现在这首夹生饭一样的诗了,而应该是更加高端的诗句。
所以李承乾和李泰有十足的理由相信,李恪这首诗是完全出自于他自己的手,并没有经过任何人加工和手把手教导。
这样想下来,结果就相当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