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居药杀水,都城方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有粟麦,多良马。本汉大宛北鄙之地。东与北至西突厥,西至波腊界,西南至康居界。其俗善战……南去鏺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玄奘往天竺取经,曾路过石国。
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是太子-沙钵罗的亲信,他这次在石国搞了不少的事,昭武九姓受其荼毒甚重,因此向大唐上书,请求天朝给予帮助。
可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态度是一致的,越乱越好!
昭武九姓是泛指,他们有康国、安国、曹国、史国、米国、何国、小安国、东曹国、中曹国、那色波国、穆国、漕国、毕国、钹汗国、乌那曷国,十五个国家呢!
原本呢,这些国家都是以务农兼营畜牧,可耕种的土地又只有那么一点,所以他们不得不选择经商,来弥补各自开销的不足之处。
昭武九姓夙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从东汉末年开始,他们一直都是从事商业,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到极西和大唐全境。
但有一点,他们的人口不多,所以在多钱财也没办法保证自身的安全,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于突厥,大唐,反正就是谁在西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便倒向谁。对这种墙头草,李世民父子都是不屑于顾的。不让这种墙头草疼,他们是不知道该怎么站队的。
康国是九姓国的宗主国,人好酒,善经商。他们往东做买卖,常常是以商队的模样出现,由商队的头儿带着,一伙人一块儿走。他们人少的有几十号,人多的能有好几百,而且还带着武装来保护自己。
每个商队都得完全听首领的安排,这首领叫“萨保”,他的地位是靠他的钱财实力、脑子聪明程度、经验多少,还有在解决各种困难时积累起来的威望确立的。不管是北朝,还是隋、唐王朝,都将其看作一个体系,照顾商队的带头人,还专门设置了萨保府,从去管理胡商。
贞观元年,康国使者第一次入朝长安,曾献狮子、金桃、银桃和胡旋女等。至今算来,已经有二十年了,他们还是没搞明白大唐这个天朝,才是他们最应该投靠的依赖。
对西域诸国来说,唐朝和西突厥都是两个巨人,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依然如当年处在汉朝与匈奴之间一样的艰难。既然做不了自己的主,那么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选择,或沦为别人手中的工具,如同当年依附匈奴一样,在大唐和西突厥之间摇摆不定。
焉耆王国,东西横亘四百公里,首都焉耆城,素来与大唐交好。李承乾、侯君集灭高昌国时,国王龙突骑支还亲自到唐军行营道贺。可后来,西突厥的一个要员,就因为娶了龙突骑支的女儿,焉耆变脸,并一再扣留过境的大唐使节及商队,这才招致大唐震怒,灭了焉耆。
如果不是忌惮背后的吐蕃,忌惮损耗太多的国力,李世民父子那里有闲心跟他们在这玩什么愚公移山,早就派兵把他们灭了。
贞观初年,吐蕃派遣使节到唐朝进贡,这时唐朝还把它当作一个荒远的小部落,而事实上当时的吐蕃要比大唐视作危胁的吐谷浑要强大数倍。面对南北两侧的战场,大唐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要慎之又慎,决不能让任何一方做大。
河西是支撑未来两大战场的支撑点,也是大唐西部的重要防线,因此李世民父子都对其非常的重视。今年,为了让河西发展的更好,朝廷特地免了三年的赋税,并拨付了大量的财货,用于发展河西十三州的民生、经济。
当然,河西十三州的重要位置,不是从大唐开始的,最开始要从汉武帝元狩二年,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开始,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共计三十五县。
三国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前朝的州,郡、县三级,有十二郡,七十七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在河西这么小的地方,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号的五个割据政权。
入唐之后,郡改为州河西走廊设有五州,即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瓜州,后又西扩了七个州,统称了河西十三州。而河西能有今天的地盘,柴绍、段志玄等人,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