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武官忙道:“不行,我不敢……”
“怎么说?”李诗五指又要用力。
小武官忙道:“好、好、好,我带你去,我带你去!”
李诗向四营兵:“你们四个,最好别离开岗位,也别大惊小怪,否则是给他惹麻烦。”推着小武官进了营门。
还好是这时候来,天黑,在外头走动的人少,偶而碰见几个,见李诗手搭在小武官肩上,以为李诗是小武官的朋友,谁也没在意。东弯西拐了一阵,来到一排营房前,里头有灯,也有人进出,小武官道:“这几就是我们‘哨’。”
李诗道:“叫他们出来。”
小武官立即扯着喉咙叫:“丁大德、王来福、刘三海。”
只听营房里有人问:“谁呀?”
小武官道:“出来一下,有人找。”
很快的,从营房里出来三个人,号衣都脱了,可是李诗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那三个人。三个乍从里头出来,一下子还看不清楚人,走在前头的一个还问:“谁呀?”
李诗道:“我。”
那三个看清楚了,脸色一变,前头一个向小武官:“管带,这个人你认识?”
小武官忙摇头:“我不认识!”
“那三个里前头一个道:“我们也不认识……”
李诗知道不对了,跨步上前,另一双手一把抓住了那头一个:“你怎么说?”
另两个叫了起来:“来人哪,来人哪,有人闯营闹事,有人闯营闹事……”
这一嚷,这个营房里的都出来了,附近营房的也出来了,刹时,黑压压的一片人,围成了一圈圈。
有人叫:“这是干什么,这还得了,抓起来!”
一片呼喝,周围的人要动,李诗两手同时用力:“谁敢动,不要他们俩了?”
那两个,杀猪似的大叫,这一叫,还真怕人,没人敢动了。
随听有人沉喝:“什么事,让开、让开!”
一个穿着整齐的中年壮汉,排开众人到了前头,众人纷纷后退,还都叫:
“哨官、哨官!”
原来是“哨官”来了。
(清初兵制,十人为一棚,设管带一人,百人为一哨,设哨官一人,五百人为一营,设营官一人。)
小武官立即苦着脸叫:“哨官……”
哨官自有哨官的威严,那哨官大马金刀的一站,沉着脸向李诗:
“你是什么人,这么大胆……”
李诗道:“你是这一哨的哨官?”
“你跟谁你呀我的?”
“我来自京里的内务府。”
哨官一怔,不发官威了:“内务府?”
李诗随把客栈的事说了一遍。他刚说完,被他抓着的那三个里的一个就叫:
“哨官,别听他的,我们根本不认识他,连儿也没见过他……”
小武官也说:“他身上的内务府银封,怕是偷来的……”
“对、对、对,一定是,一定是。”
哨官冷冷一笑:“把你身上的银封,拿出来我看看!”
李诗道:“别让你的人跑了。”
哨官道:“你放心,我只担心你跑了。”
李诗松了小武官跟那一个,他们两个立即退入了人群。
围观的人有人想趁这时候动手,哨官抬手拦住。
李诗从怀里取了一封银,递了过去。哨官接过一看,抬眼道:
“这并不能证明你就是内务府的,我的这个管带说的不错,这些银子,说不定是你偷来的。”
他话声方落,李诗已到了他面前,右掌抓住了他的脖子,左手拿回了那封银子:
“有你这样的哨官,那就难怪有他们那样的部属了。”
周围立即骚动,但却没人敢轻举妄动,哨官脸都憋红了,哑着嗓子问:
“你想干什么?你想干什么……”
李诗道:“没奈何,我只有见你们营官面,再不成,我不惜杀人……”
“谁敢杀人?”一个低沉话声传了过来。
“营官、营官……”叫声四起,人往两边退,一个穿着整齐,约摸五十上下的瘦削小胡子走了过来,到众人之前站住。营官毕竟是营官,营官比哨官还有威严,当然了,一定经历过不少大阵仗。背着手往那儿一站,两道锐利目光直逼李诗:“你说你是内务府的?”
“不错。”
“好,我刚从‘禁旅八旗’调到张家来,京里的事我还算清楚……”
“好极,你知道玉贝勒?”
“没人不知道玉贝勒。”
“你听说李豪这个人?”
“当然听说过。”
“你知道他凭什么在京里通行无阻,管尽皇家事?”
“听说他蒙先皇帝恩赐一把宝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