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听闻松阳侯毫不遮掩对太子的不满,因此也有些人暗地里想要投靠他。贵主也不如大胆一些,彰显自己的野心。”
谢宜瑶认真听着,沈蕴芳看谢宜瑶面有喜色,继续说道:“何况大多数人即使是想破脑袋,也猜不到贵主的最终目标的,因此不如大胆一些。”
是啊,就算有人能知道她的野心又如何呢?司砚猜到了些许,却也不能并也没有做什么。
公主想称帝,多荒唐啊,说出去又有几个人会信呢。
谢宜瑶听了沈蕴芳这番话,很是高兴。
她知道自己的智谋有限,一个人难免要走歪路,有沈蕴芳在旁时刻提点,是再好不过的了。
谢宜瑶握着沈蕴芳的手,真切地说道:“怀香此言深得我心。当年能在石城寺遇到你,真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倘若我门下都是你这样的人才,何愁大业不成呢?”
沈蕴芳被夸得有些害羞:“我也只是表达我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遇见公主,我的这些想法也无处施展。”
“只是,具体要如何做呢?”
沈蕴芳深吸了一口气,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既然皇帝已经开始准备招揽人才,一定会有具体的措施,到时候定会有人闻风而动。太子和诸皇子年幼且还住在宫中,普通人很难接触到,而江夏王将要出兵北伐去,离开京城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大家知道皇帝看重临淮公主,他们自然会想到要走公主的门路。”
谢宜瑶若有所思。
“因此,贵主现在最重要的,便是要赶紧向皇帝举荐一位可用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人知道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走。至于要去哪里找这位人才,我倒有一个想法……”
……
咸宁四年三月,楚帝谢况正式下诏,声讨北燕,举兵北伐。
虽然近几年南楚境内大大小小的灾害不断,但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都已经是十几年来南国的最高水平。
打仗,最重要的是人和粮草,人又分上阵的士兵和后勤的民夫。总之,无论是哪一项,现在的南楚的并不缺。
先前在司州一带对阵北燕的胜利让南楚的皇帝谢况信心大增,同时也提升了楚军上上下下的将领兵卒的士气。加之北燕内部的危机仍未解除,谢况左思右想,觉得现在实在是北伐的最好时机。
朝堂上下大都也都同意,于是北伐之事很顺利地推进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