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内疚,江西省两千万贯移民费用没处着落,咱们来雪中送炭,当然不能白送了!”
“是是,王爷就是周全,跟着王爷混,从来方方面面都不会吃亏。”江南大户们高兴地点头。
“那这事就这么定了。”一下解决了两个问题,朱桢也很高兴道:
“就以织染局的名义,跟江西布政司签订长租合同。因为人家是急着用钱,所以才给了这么大的优惠,所以咱们也得敞亮点,一年之内,就把三千万贯的租金付给人家。”
“应该的,应该的。”众大户连忙点头。
老六便看一眼顾元臣:“织染局账上能拿出多少资金?”
“不算粮票的话,”顾元臣轻声道:“大概有个一千万贯左右。”
其中的大头,还是大户们当初捐出的一百万黄金。刨掉这笔巨款,织染局账上的金银铜钱,真是少的可怜。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织染局的运作模式,就是发行粮票,收购丝绸。认证之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将丝绸售出。
所以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能有收入。
但在大户们对粮票没有完全建立信心的时候,他们一定只会用粮票来购买丝绸。而织染局还不能不收。因为一旦织染局自己都拒收,粮票的信用立即崩溃……
结果就是账上全是粮票,根本见不到钱。
这确实是个巨大的隐患,必须要解决掉。
……
老六的意思,大户们一听就明白了,并且一点都不意外。
其实殿下发出邀请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殿下肯定又缺钱了。
他们是真感动啊,海王殿下明明可以直接让他们掏钱,却还在这苦口婆心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出这个钱。
他真的,我哭死……
“两千万贯虽然不是个小数目,但我们两百来户凑一凑,总是能凑出来的。”众人的反应也很积极,把躲在屏风后认真旁听的老四,差点惊出声来。
他忍不住小声对陪着自己的罗贯中道:“老六是不是有什么妖法,这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到他手里怎么全都转了性儿?两千万贯说掏就掏了?”
“殿下去年不在苏州,所以才会有此疑问。”罗先生推了推眼镜,有些得意道:“说来话长,回头跟你细讲吧。”
说完又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暗骂道:“罗本啊罗本,你得意个什么劲?”
其实这帮江南大户的想法很好理解,对苏州大户来说,不管是铁窗派还是还乡派,手里都屯着大把的粮票花不出去。再出一笔钱,就能让手里的粮票彻底解套。简直是求之不得好吗?
至于那些求爷爷告奶奶,跟着来的非苏州大户,人家已经生好炉子煮好饭,你想要跟着分一杯羹,不需要付出代价吗?
掏个十万八万两,换张长期饭票,很合理的好吗?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楚王殿下已经在江南,初步建立起了,不让人吃亏的好名声。
大家相信他不会亏了自己,所以才会慷慨解囊的。
“哈哈,好。诸位果然是本王的好朋友,织染局的好伙伴,市舶司的好搭档!”朱桢高兴的给了三句评价。
“多谢殿下夸奖!”大户们高兴坏了,他们可知道这三句话的分量。那就是日后整个江南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啊!
“当然,本王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好朋友吃亏。”便听老六慷慨道:“这笔钱,算是织染局借你们的,而且是现借现还。你们可以选择粮票,也可以选择丝绸,当然是认证过的。”
“不用不用,”大户们更加慷慨,纷纷拒绝道:“能得到殿下的友谊,我们已经大赚特赚了,哪能再要回去?那还怎么配当殿下的朋友?”
“艹……”屏风后的老四,彻底无语。老六的友谊这么珍贵的吗?
不知道自己的值几个钱?
第五三二章 新财路
行辕花厅里的气氛愈加融洽,简直要好到蜜里调油。
“你们的心意,本王完全明白了。”朱桢还就是这种顺毛驴的脾气,你越是捧着他,他就越不能让你吃亏。
“借来还去的,确实有些生分。但是本王怎么能让自己的朋友吃亏呢?那就太没面子了!”他寻思一会儿,一拍大腿道:
“要不这么着吧,本王再给你们个发财的机会。”
“这个好,殿下请讲。”众大户对‘神奇的老六’期待可是极高的。
“你们不觉得,眼下我们出口的商品,稍微有些单调吗?”朱桢先问一句,又问沈荣道:“你是市舶司的副提举,这个问题你有发言权。”
“是。”沈荣忙点点头,恭声回答道:“眼下市舶司出口商品中,生丝、各种丝绸、以及丝绸制品,加起来占八成以上。确实太依赖丝绸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