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根毛竹的顶端还安有滑轮,元军射手便坐进预制好的吊篮中,由其他士兵用绳索吊上去。
吊篮本身还三面都有防护,可以抵挡敌军的弓箭标枪,甚至还有个藤编的顶,可以防止敌军抛射。
一个完美的简易箭楼就这样建成了。而且省去了工匠在高空安装,射手爬上箭楼,这两步最容易遭到攻击的步骤,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安全性。
看着元军如此巧妙的避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连射手带箭楼一步到位,安装完成,连沐英也不得不承认,这还真是他没见识过的全新版本。
这很正常,蒙古人几乎把亚欧大陆祸祸遍了,论见多识广,没人能跟他们比。这就是他们从中亚学来的招数。
元军射手在足有三丈高的箭楼上,开始朝着两丈高的城头射击。堡墙上的明军全都暴露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内,一下子就有些被动了。
咬柱也不着急,命人继续修筑,沿着壕沟足足修了十个箭楼。每个箭楼都有四到五名射手,四五十名射手居高临下一起射击,把明军压制在箭垛后,没法露头。
他这才下令开始攻城。
但这时,明军的高台也修好了。
明军这款高台是由楚王殿下设计的,老六借鉴了后世的集装箱堆,命人预先制作了一个个大小依次递减的大方木箱。
安装时先放最大的,然后在依次将木箱摞上去,最小的放到最上头。这样一个可以直接攀爬上去的高台便建成了。
老六这款虽然和元军的工艺不同,但设计思想是一样的。都是预制的部件,现场组装,以提高安装速度。
而且箱子都是空的,以方便搬运。一面的箱板还可以装卸,方便随时填装沙袋木桩,以保证高台不会被大风吹倒,被自重压塌。
明军射手爬上去之后,同样可以卸掉板箱顶盖,在箱子里利用箱板的防护,与敌军作战。
说来也巧,双方高度居然差不多……
这下只顾着隔空互射,再也顾不上其他了。
对咬柱来说,这就达到目的了,他这才下令士兵攻城。
而且他还有其他招数——他又用毛竹和木桩做了简易的投石机,简单说就是以木桩为支点,以毛竹为杠杆。
在毛竹一梢安装上绳索,用绳索拴住兜网似的弹袋,弹袋中可以装上碎石,也可以装上点着的火油弹、最后由数名体重较大的士兵,用全身力气猛地压下另一端,便可将弹药抛出。
工艺和用料都十分简单,现做现用,而且抛射力度也很可观,打中了伤害着实不小。只是这法子太废竹子,再粗大的毛竹也经不住,几竿下来就劈成篾条了,就得再换一根。
当然也没什么准头可言,跟三哥的导弹一样,每一下弹着点都不可预测。只能打到哪算哪。
不过打得多了,还是有收获的。十发总有一发可以落在城头上,碎石飞溅,让人躲无可躲。同样能对守军造成杀伤。
而且元军还向城内抛射火油弹,试图引发大火。
幸好开战前,为了取房梁,楚王已经将靠近城墙的房顶都拆掉了。又按照沐英的吩咐,将那些堆积在房前屋后的稻草、秸秆,一部分集中到堡中央堆放,另一部分用不着的,便统统扔到壕沟里去。
那晚壕沟里点着的大火,就是烧的这些玩意儿。
朱桢还命人给家家户户水缸备满水,再组织好灭火队伍,准备好灭火的工具,哪里起火就救哪里。总算没有让元军得逞。
双方越打越激烈,直到天黑时元军还没有收兵的意思,明军也只好奉陪到底。
沐英知道对面的元军将领是要搞疲劳战术。昨天和今天上午,都是三部的蛮夷土兵在作战,元军正规部队都没有出动,肯定是在养精蓄锐。
昨天晚上,元军还不停地在堡外鼓噪,一是防止明军下城偷袭,二是让明军保持高度紧张,消耗他们的精神。
如果守军从昨天开始就高度紧张,到了今晚必然疲惫不堪,反应迟缓,他们就有可乘之机了。
然而沐英早就排好了班,各支部队轮番上城,以车轮大战应对疲劳战术,让城头的守军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元军将领的如意算盘又落了空。
第九四五章 楚丁格尔
楚王殿下虽然不在城头,但他也是很忙的。
除了消防外,他还承担起了救治伤员的工作。战前那几天,他将水东水西的随军大夫集中起来,让两名明军的随军军医,还有专门负责他保健的王府良医正,给他们进行突击培训。
虽然这里条件有限,但光跟他们讲清楚皇医寺、军医署制定的《战场救护细则》,让他们明白消毒和防止感染的基本原则,就能挽救许多伤员的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