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京城简宅,简穆简怡第一个需要适应的就是作息。由于简老爷子卯初上朝,也就是凌晨五点左右,因此全家上下三点左右就要起床。这比简穆简怡的习惯早了整整一个时辰。
简穆虽然心里有准备,还是忍不住吐槽这时间忒不人道。
简穆和简怡是有晨练习惯的,最开始是简穆强硬要求简怡和他一起做,后来简怡体会到锻炼身体对打架的帮助,若是简穆犯懒还会反过来拉着哥哥,不许他偷懒。
两个人的晨练流程是:儿童广播体操、跳绳六百次、对枪半个时辰。
不止简穆简怡,何平何安以及武师傅也和他们一起。
前两项明显就是简穆捣鼓的,枪术则是武师傅自幼教导几人的。
武师傅退伍回乡后开始走镖,身上的功夫有军营里练的、有战场上拼命拼出来的,也有后来在武馆里学的,跑江湖见识的,总之并不十分成体统,但教简穆简怡绰绰有余,简穆简怡也不是奔着武功高手去的。
简穆最开始兴起习武的念头还是因为六岁那年,简怡被小姑母家的胖墩子给欺负了,简穆那时自己也是个豆丁,就告状告到了外祖家,大舅舅那时给他介绍了武师傅过来。
武师傅后来成了亲有了儿子,更求安稳,简穆简怡也尊敬他,他就一直留了下来,简穆简怡外出时当个护卫,简穆简怡无事时,武师傅就帮忙处理一些庶务。
简宅早食都是在正院陪简老爷子一起吃的,因为人少,并未分案。
将简老爷子送出大门,简在渊今日还要带着简穆简怡去国子监办手续。
简穆点头答应,又问简在渊:五叔,武师傅的两个儿子都要上小学,可有适合的学馆?
简在渊想了想:丹枫学馆不错,附近几个坊的中低品官员家有不少孩子都在那里上学,但是入学需要考试。
简在渊看简穆的表情,又提了两个学馆:比丹枫略逊色,胜在先生严厉。
简穆有点儿发愁,想了想,决定让武师傅自己发愁去吧。和武师傅交代了三个学馆的情况,并承诺,若需要可以将何安借给他,给两个孩子考前突击一下。
待到太阳初升,简穆简怡才随简在渊前往国子监。国子监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东的务本坊,约占了半个坊,很是阔大。正门没有简穆想象得高巍,但十分中正端严。
国子监内有七学,除去武学不提,其余六学分别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以国子学为尊,依次往下。
除去特殊原因或者那种极有才华自己考进来的学生,六学的学生多为荫生,也就是根据父祖官品直接入学。父祖官越高,能荫蔽子孙的辈分越小,比如简穆和简怡即将进入的太学,若家中有人官至三品,那么他们的子孙辈可入国子学,而他们的曾孙辈则可入太学。
入学手续在典薄厅办理,和武师傅家的两个孩子一样,简穆简怡也是要参加入学考试的,他们确定要进入太学,考试只是决定他们升入何级何班。
办事官员问简穆简怡:你们是报进士科,还是明经科?
简怡疑惑:太学内还分这个?学的不一样吗?
办事官员解释道:根据你们选择的科目不同,入学后安排的课程也会有所区别。
简穆问:有课表吗?
办事官员从右边书架上抽出一本册子,又从中抽出两张纸。
简穆谢过,接到手里和简怡一起看。上面其实算不上课表,只是将不同科目需要准备的书目列下来。不过这样一看也就一目了然了,最大的区别就是明经科重经书,进士科在明经科的基础上又加重了诗赋的学习。
简在渊也扫了一眼,点点头:是根据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制定的。
简穆有些好奇:如果我选了明经科是不是岁举时就不能选进士科了?
办事官员摆摆手:不会。
简穆又问:那以后我考了明经试,通过了,还能考进士试吗?
办事官员点头:可以,想考就考,随便考。然后问:所以,你们要选明经科吗?
简穆摇头:我们选进士科。
办事官员:国子监入学考试安排在十月初,简穆简怡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
太学分甲乙丙丁四级,然后每级再分一二三四班。学生升级不是按照年龄或年份,而是按照考评成绩。简穆和简怡参考考试的范围,将目标定在了丙级。
在专心备考前,他们还有一件事必须抓紧去办,就是去拜访江侍郎。
简穆简怡与王宇在三年前曾经与江侍郎在太原府有一面之缘,这个缘分的起因是简穆的一项「发明」。
简穆不知道其他人一朝回到古代能做什么,上辈子主职插画师的简穆这辈子连他最熟悉的铅笔都做不出来,他倒是知道铅笔芯的主材料是石墨和黏土,但这两个玩意儿如何能混合到一起,他就完全搞不懂了这个时代也有硬笔,简穆现在画画时用的就是炭笔和鹅翎管笔。
虽然简穆自愧自己多活了二十六年就活了个寂寞,但简穆没有放弃,然后在他十二岁那年,他终于完成了一项重大「发明」,他与学馆的几个同窗在先生和三个木匠的帮助下做出了筒车!
简穆是在随吴先生给他们讲农耕水利时想到的,他们当时去学习时的那片田地的地势高,虽然距离河岸很近,但是农人打水依然很麻烦,简穆这才想到了筒车。
简穆曾经去过水车博物馆,专门去踩了《神笔马良》中出现过的那种龙骨水车,不过他们制作的是那种像轮子一样的水车,绑在水车上的竹筒在低点盛满河水,随水车轮/盘旋转至高处,竹筒中的水倾倒进高岸上架好的管道,水就能排进高出的田地中。
这类节省人力、有利农耕的发明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因此吴先生很激动,几个学生的家长也很激动,一番动作后,这件事就被报往了京城。
这件事当即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当时还是工部郎中的江大人就亲自来了一趟太原府。之后朝廷如何运作,各家如何瓜分利益且不提,这件事让简穆印象最深的是,几个月后吴先生与他们说,工部尚书因筒车一事被贬,现在去益州当刺史。
简穆几个都特别奇怪,问了吴先生才知道,筒车不是简穆「首创」,早在六年前就有位下限县令辖下出现了类似的事物,并被报了上去,然而当时朝廷内外事务不断,有皇家内部争斗的事,也有边境打仗的事,反正是一地鸡毛,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就略过去了。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反正这事被翻了出来,事情被翻出来,就得有人负责,于是包括工部尚书在内的一串人就倒了霉。
几个学生听了后都唏嘘不已,吴先生则对他们说:无论这筒车是不是你们首创,这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你们做的也仅仅是个开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之后将筒车推广至全国的事不与你们相关,但是你们也要以此为戒,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谨慎为之。
几人称是,然后吴先生突然点名:王宇,则无败事后一句是什么?
王宇完全没反应过来,当即就被先生罚了打扫课室的任务。
作者有话说:
王宇:我是谁,我在哪?
吴先生:妥了。
斋夫:感谢吴秀才。
求评论,求收藏
第4章
简穆回忆至此,忍不住笑了。这时,他们几人刚刚好被领进江家待客的前厅。
江侍郎音容与两年前一般无二,话还没说一刻钟,得知他们即将进入国子监学习,便考校了起来。简穆发现这里的人不管当了多大的官儿,见到孩子都喜欢这一套,当然,孩子们大多都不是很欢喜。
奈何江侍郎已经问到了他,先让他对了两句诗,简穆只能做到韵律不错,文采就不用想了。然后江侍郎又道:若问你「治国」,你会如何解?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