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善没当过爹,家里弟妹只比他小一两岁,都是哥哥姐姐带大的,他只负责偶尔背锅和收拾烂摊子,没有多少与小孩子接触的经验,只淡淡关心几句就让奶娘们抱回去了。
想到自己以后就是十个娃儿的爹了,杨善头大的直想叹气,孩子中只有一岁的女儿是嫡出,六个男孩都是无名无份的侍妾所生,就难怪周侧妃总是作妖了,她这一胎要是个儿子,就是所有儿子中身份最高的,放在过去就是妥妥的王府世子。
杨善不想封个看不出好歹的小婴儿当太子,更不想几个皇子因身份受到不公平待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母亲封在同一位份。
可封得太高又担心她们的母族会借此兴风作浪,架着皇子玩儿夺嫡,杨善看向皇后,她是未来的后宫掌舵人,不知她有何想法。
皇后听了杨善的顾虑,思忖道,“大齐的后宫妃嫔分为三等八品,一等是正一品的贵、淑、德、贤四妃。二等是正二品的九嫔,昭仪、修媛,充容各三人。三等从妇不限定额,品级从高到低是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正五品才人,正六品宝林,正七品御女,正八品采女。当前后宫的人数虽不多,也得封个二品以上的一宫主位,才好安置其她人。”
杨善点头,赞同道,“东路有十三宫,四妃掌管前面的四大宫,九嫔掌管后面的九小宫,三等从妇不拘分在哪里都行。那就封王侧妃为贤妃,育有子嗣之人全部封为婕妤,随贤妃住在前面的珠镜宫。林庶妃为昭仪,其余愿意留下的都封为才人,一同住在后面的芷兰宫。”
皇后对杨善的安排相当满意,笑道,“贤妃和林昭仪两位妹妹都是妥当人,我在王府时也多有倚重,那就这麽办了。”
两人商量好家事就一同出了储秀宫,皇后前往玉坤宫探望太后,杨善回到紫宸殿,一边命王小宝关注玉坤宫的动向,又传令内谒者,让他们把前几个月先帝批过的奏折存档送过来。
刚才用膳时与牧峥閑聊,他才知道皇帝批过的奏折都是有存档的,从中能学到很多处理朝政的方法,大臣对上难免带着私心,再忠诚之人也会下意识为自身派系谋利,还是便宜爹更靠谱一些。
那边皇后很顺利的进了玉坤宫,她被杨善多次提醒要小心太后,是提着一口气来的,进来才发现远没有她想的那般兇险,玉坤宫的宫人个个垮着脸如丧考妣,太后依旧昏迷不醒,三位御医正在给她行针。
擡手制止御医向自己请安,皇后在床边的榻上坐了,问道,“太后是何症?为何至今还不苏醒?”
三位御医面面相觑,总不能说太后是气极攻心,用昏睡逃避现状吧。
费御医支吾半晌才道,“昏睡的原因有很多种,太后是心力交瘁所致,多休息不是坏事。”
皇后对太后没任何好感,才懒得管她是因何耗损心力,来探望只是遵守晚辈的本分,既然御医说不是坏事她就放心了,交代宫人尽心照顾就带人离开,根本没有留下来装孝顺的打算。
御医和宫人见皇后一阵风似的来了又走,不敢相信她真就这样离开了,身为儿媳不是应该在床前尽孝的吗?
跟在皇后身边的王林寿努力压着嘴角才没笑出来,后宫的人说话都喜欢绕个弯,从不直接表达想法,皇上和皇后却是直愣愣听不出话里有话的人,人家怎麽说他们就怎麽听,太后对上这二位还不知要生多少閑气呢。
第十八章
听说皇后在玉坤宫只待了不到一刻钟,太后依旧昏迷不醒,杨善便不再关注那边的事,专注翻阅先帝留下的奏折。
他老人家晚年虽然放飞自我,花钱大手大脚,对朝政还是不敢马虎的,很多奏折批得十分详尽,让他受益良多。
下午过半,玉坤宫传来消息,太后已然清醒,只是元气损耗太过,需要静心调养。
杨善没什麽好说的,指派两个女官去内库选几样养生之物,代他向太后请安,他是不敢这时候出现在太后面前的,万一再昏过去就说不清了。
奏折看累了,他又拿来紫宸殿的陈列名单翻看,能被先帝收藏在紫宸殿的不是传国古物就是稀世珍玩,随便拿出一件就够普通百姓生活几辈子的。
杨善同样是小老百姓,无法体会收藏的乐趣,在他眼里这些收藏都是民脂民膏,不知浪费多少赋税弄来的,看来齐国灭亡并非全是原主横征暴敛之过,从先帝就开始走上不归路了。
木萍走进来,见杨善长吁短叹的,奇怪道,“今日诸事皆顺,陛下在叹什麽?”
杨善不知如何跟她解释,木萍虽是奴婢,也是从小在锦绣堆里长大的,很难体会普通百姓的艰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