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善好笑道,“郑尚书老天拔地的,让他在这麽冷的天前往灾区,你可真心疼你家上司,就不怕他累出个好歹麽。”
说完他示意殿中侍请他们归位,懒得再搭理两个打嘴现世的,转而向武官那边扫视,最终选定了武力值,忠诚度和品德值都很过得去的正四品忠武将军许敢。
他指着许敢道,“就你了,忠武将军许敢,命你为钦差大臣,带八百兵马押送粮草前往尹州赈灾。”
此话一出,满殿哗然,先帝晚年重文轻武,武官已经许久没有接到谕令指派了,皇上此举是要重用武官的意思麽?
武官们欣喜若狂,他们被文臣压制多年,不求皇帝重用,只要能回到应有的地位就知足了。
文官群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花费无数心力才把武官打压下去,怎能允许他们就这样重新回到台前。
李侍中和吴中书也顾不上争斗了,同时站了出来,劝阻道,“陛下不可,武官没有赈灾经验,如何能担此重任。”
杨善莫名道,“怎麽没有?历年赈灾哪次不是将军带兵马去的,既如此为何还要再派个人当钦差大臣,没人拖累他们还能走得快一些。”
齐国国土相当于除新疆和西藏以外的华国面积,地域十分广大,天灾人祸从未断过,赈灾流程连原主那个閑王都门儿清,在杨善看来弄个文官当钦差纯属多余,赈灾还是得兵哥哥最靠谱。
俩老头满肚子话都被堵了回来,赈灾确实离不开武将兵马,可放任武官出头他们又不甘心,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劝道,“武将鲁莽,不通庶务,如何能调配物资,控制灾情。”
杨善呵呵笑道,“两位相国不用担心,军中也有文职,鲁莽也没什麽不好,救人清污,盖房搭桥,镇压刁民,都是力气活。哦,对了,和静公主和逸安郡主都要途经尹州进京,许将军要是遇到她们,立即派人护送回来。”
许敢跪地领命,“臣遵旨。”
又处理了一桩难题,还顺势解决了讨厌的户部尚书,杨善心情颇佳的问道,“还有事要奏吗?”
御史大夫出列道,“陛下已然登基,东十三宫再被先帝妃嫔占据有些不妥,臣奏请陛下为其迁宫。”
杨善也不想把一群小妈留在宫里,可太后不肯挪窝,他也不好开口赶人,御史大夫的姑母也是太嫔之一,主动提出这件事是为了卖皇帝一个人情,分配住处时能让姑母得个好住处。
杨善也想承御史大夫的情,问题是先帝的妃嫔有三百人以上,东十三宫才勉强住得下,把她们全部塞进寿康宫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他沉吟道,“把先帝妃嫔安置在城外永康园,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很多官员都有亲人在宫里,听到皇上愿意将风景极佳的永康园让出来,自是无有不允的,一时间殿内马屁连天,齐声称赞皇帝陛下仁义孝顺。
第一次大朝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武官群情激昂,凑在一起商量如何把差事办漂亮了,让文官知道他们武官也不是吃閑饭的。
文臣有些郁闷,但还算能撑得住,户部尚书成了唯一受害者,凄凄惨惨回家休养去了。
杨善回到紫宸殿才发现快累趴了,想到回寝殿还得爬两层楼,他瘫在长榻上直哼哼。
木萍帮他摘下冕冠,理顺垂珠装进漆盒里,听他哼起来没完,无奈道,“累了就回寝殿歇着吧,在这里哼什麽。”
杨善叹了声,“我也想回寝殿好生睡一觉,可要爬那麽高的楼梯啊,看一眼腿就软了,是哪个白癡把睡觉的地方安排在那麽高的,难怪先帝不愿意在紫宸殿休息。”
牧峥正因杨善啓用武官高兴,听他口没遮拦的抱怨,赶忙道,“陛下切不可乱说,开国圣祖之所以把寝殿安排在三楼是为了防刺客,先帝在别的宫殿休息时也不会住在一层,陛下要是累了,臣背你上去可好?”
杨善哪来的脸让他背,摆手道,“那就不必了,曾祖父的想法还挺别致的,刺客想行刺总能想到办法,从外面爬上楼也不是难事吧?”
牧峥笑道,“外面还有禁军守着啊,轻身工夫再好一跃五米也就顶天了,连二层的瓦片都摸不到,想上楼就得借助飞爪,禁军又不是摆设,总体来说比一楼安全多了。”
杨善瞪大眼睛,轻身工夫,一跃五米高,岂不是能飞檐走壁了,难道这个世界还是武侠设定不成?
他好奇道,“你也能跳那麽高吗?会不会一苇渡江?跳一个我看看。”
见皇上把眼睛瞪得前所未有的大,牧峥好笑的摇头,轻轻一跃至少四米,手指都快碰到殿顶的大灯笼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