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然是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藏青书封。
那日在马车上她只随手翻了两页,回宫后又一心扑在那本《青芜娘子》上,这本传记便被遗忘搁置了。梦中有人借此书毁她声名,内容虽被替换,可这本《仁兄传》却是切切实实的禁书。
禁书之祸有多严重,容姒清楚,对那张小像的疑虑只能暂且按下,先将心思放到《仁兄传》上。
容姒不敢再耽搁,浅披了件外衣便在烛下细读。她看得仔细,速度却也不慢,到天光破晓时已将这本传记翻完,却是无有头绪。
《仁兄传》讲的其实是一对楚地兄弟,兄长聪慧过人,弟弟骁勇善战,时逢乱世,两人合力打下了一座城池,因战事未尽,兄长任一城之主,弟继续外出征战。然城主手下谋士疑心弟心有不甘,意图鸩杀兄长谋夺城主之位,劝诫城主先下手为强,兄长却顾念兄弟情谊,对弟百般恩赏,甚至要将城主之位拱手让出。
不料其弟确有反心,率兵围杀城主府,所幸功败垂成,弟弟自尽。兄长悲痛不已,不顾劝谏下令为弟修建寺庙,既是用弟弟之错警醒世人,又是为其赎罪洗孽,世人知晓,皆赞其仁义无双,徳冠天下。
故事若到此处,也不过是一般的英雄传记,无甚特别。可此书妙就妙在峰回路转,那位仁兄建成寺庙之后,突然天降惊雷,劈得庙中雷火熯天炽地,大火之后竟叫人挖出半副尸骨来,骨上竟还显了那位已故兄弟的名字。自此之后兄长夜夜入梦,梦见其弟浑身浴血,质问他为何要不顾手足情谊,赶尽杀绝。
原来,不是弟弟生有反心,而是那仁兄猜忌手足,设计将他合围于城主府中,千刀万剐。又怕他怨气深重,遂取了他半副尸骨压于寺庙之下,以镇其魂,其手段之厉,着实令人发指。然全书字字句句都在赞这兄长仁德,又取书名为《仁兄传》,可谓极尽讽刺之能事,也难怪能受读书人的追捧。
可这样一本书,为何会被列为禁书?
天色已然大亮,珠弥熄了烛火,问容姒:“今日文殊阁複课,殿下可要去?”
“替我同讲学告个假吧。”容姒揉了揉眉心,禁书之事十万火急,若是一朝事发,以此书的畅销程度势必要牵出许多人来,首当其沖的便是此书作者和拓印售卖的各大书肆……
容姒一顿,忽然坐起身来:“珠弥,你可还记得几年前,约莫是建元七、八年左右,上京闹过一场文字狱,好似抓了不少人。”
珠弥那时年纪也不大,只依稀记得是有这麽回事:“听闻当时抄了不少书肆,好像是因为一本禁书。”
容姒目中一亮:“可还记得那本禁书叫什麽?”
珠弥答不上来,一旁布膳的秋禧闻言,手下一滞,玉着在碗边碰出清脆一声。见容姒看来,他低眉道:“那书名,奴才知晓。”
日光透过窗棱照来,半落在秋禧肩头。他的模样已长开许多,清秀之中又多了几许棱角分明,时下半垂着眼,更显出几分持重来。
“奴才之前同殿下提过,奴才的父亲原是在书坊帮工。建元八年春,父亲所在的书坊被人举报私藏禁书,父亲受牵连入狱,后在狱中病故。奴才记得很清楚,那本让奴才家破人亡的禁书叫做《楚地英雄传》。”
楚地。
《仁兄传》的两个主人公同样出自楚地,莫不是这两本书有什麽关联?
“被列为禁书的缘由就那麽几个,是那《楚地英雄传》犯了父皇的什麽忌讳?”
秋禧却是摇头:“父亲入狱后,奴才同娘一道去看过父亲,那本禁书并不是当年才禁的,早在先帝在位时,那本书就已经是禁书了。父亲说好在先帝已薨,他们或许只是关个几年,没準还能保得一条性命,若是先帝还在,只怕他们入狱的当天便被处死了。”
也就是说,书是先帝下令禁的,要知道《楚地英雄传》犯了先帝的哪条忌讳,还得追溯到开国先帝的身上。
容姒梳洗更衣之后,又去了趟万卷楼,问楼中内侍找些大齐开国时期的史籍,内侍却道:“实是不巧,翰林院最近在加紧修订史籍,与之有关的书册大多都被借走了,殿下若是急着要,不若去翰林院问问?”
容姒神色一顿:“翰林院在修史?”
“是啊,不止是万卷楼,好多世家都拿了不少古籍旧典出来,得亏是晏公子带了头,否则哪有那麽容易呢!”内侍常在万卷楼见到容姒,忍不住又多说了几句,“也正是因此,翰林院现今正赶着修史进度,也好早日将世家们的这些宝贝古籍还回去。”
容姒心头疾跳,她险些忘了,梦中掖庭的内侍监提过一句,要她想着翰林院的前车之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