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 家父隋炀帝 > 第877页

第877页(1 / 1)

('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是一阵调侃。

杨瑾在他们面前,那绝对是不能认栽的:“这姑娘话太少,气氛很尴尬啊,非是我拘束,是她过于拘谨,让我无从开口。”

“那就是没相中喽?”长孙无忌笑道。

杨瑾摆手道:“那倒不是,这位姑娘还是很顺眼的。”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崔世枢笑道:“崔氏是崔民焘幺女,生母出身元氏,她与二殿下是同庚,三个姐姐都已经嫁人,就剩下她一个,咱们晚上,再去见一见陈氏。”

崔仲方今年,整八十,长子崔民焘五十九了,所以崔奕属于是老来女,但绝对是嫡女。

谁敢给杨瑾介绍庶出?

人家崔仲方也是真牛逼,长子媳妇北魏皇室,次子媳妇北齐皇室,三子媳妇北周皇室。

现在就差与大隋皇室联姻了。

晚上,东宫。

杨铭夫妇都没有睡,现在子时都过了,但是他们还在等消息。

家事也是很重要的,今天是杨瑾相亲的日子,自然是要等个结果,才能安心睡觉。

李密和崔世枢这两个跑腿的回来了。

杨茵绛赶忙询问道:“怎么样?到底看上哪个了?”

李密笑道:“不知道啊,二殿下没有表态,不过驸马猜测,两个都相中了,一个温婉,一个娇柔,都属上等,单论模样,陈氏更好。”

“论什么模样?这是找正妻,哪个知礼呢?”裴淑英问道。

李敏答道:“都是大家闺秀,不逞多让,皆是落落大方、雍容大雅。”

裴淑英忍不住看向丈夫,皱眉道:“真要如世民猜测,两个都相中,这就难办了,瑾儿是个很执拗的人,他要是两个都想要,如何是好?”

“那就两个都要了,”杨茵绛道:“人家来都来了,打发哪个走也不合适。”

“这样不妥吧?郢回还只是一个正妃啊,”裴淑英道。

杨铭笑了笑:“无妨的,母后也是这个意思,你都把人家带来了,扔下哪个都不合适,崔为正,陈为侧,就这么定了吧。”

裴淑英叹息道:“当初咱们知道的晚,应该阻住郢回的,这孩子不经咱们同意,便让玄邃他们去带人回来,如今似乎只能这样了。”

杨茵绛笑道:“没有什么事情,比郢回和如嫡他们兄弟俩的骨肉之情更重要,弟弟有事哥哥帮忙,这是应该的,郢回这事办的不错。”

她们俩现在,没任何仇怨,毕竟相处的年岁太久,在没嫁给杨铭之前,两人就认识。

杨茵绛不怕裴矩,不怕裴家,就怕裴淑英,人家哪天要是跟她翻脸了,那才叫大事,因为裴淑英在杨铭心目中的地位,与她不相上下。

目前为止,杨瑞和杨瑾仍是亲兄热弟,杨茵绛已经将维持他们兄弟友爱这件事,视为头等大事。

因为在东宫,除了杨瑞,没有人能压住杨瑾。

而杨铭心里也很清楚,指望杨瑾那个直肠子,当初肯定不会好端端的说出中意崔仲方的女儿,见都没见过,你中意个屁啊。

当然了,门阀世家还没有出嫁的闺女,一般都会对外大肆宣扬自己闺女的优点,为其造势。

尤其是近两年因为战乱耽搁了世家联姻,今年尤甚,所以人家杨瑾也有借口嘛,我听人说,那姑娘不错,对我胃口,这也算是中意嘛。

第759章 清理门户

二月过去,就是算账了,去年的赋税以及今年的预算,下面都报上来了。

杨铭忙的不可开交,而大隋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春游相亲会,也开始了。

这一次的地点,就是洛阳西苑皇家园林,北至邙山,南抵伊阙,总面积四百平方公里的山川锦绣之地。

杨铭给开了先例,准许那些世家大族的少男少女们,去西苑游春去。

西苑本来的名字叫会通苑,杨广给取的,杨铭给改了,改成上林苑,顿时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其实这个做法,就是做给百官们看的,暗示他们不要指望皇帝会回来了,今后就是我说了算,你们安安心心的照我意思办就可以了。

那么还有一个要改名的,就牵扯的比较大了,反对者超级多,那就是大兴改回长安。

杨铭自己不方便开这个口,是让魏征在朝会上提出来的,宗室全员反对,没有通过。

大兴,是杨坚在北周时期的爵位,大兴郡公,所以宗室这边不同意改成长安,其他人还好说,立场摇摆。

这个不着急,可以慢慢来。

崔民焘被从京师召回来了,所有人都猜到,这个人要受重用了,人家亲爹还病着,太子就让人家来了,说明有大事托付。

“天下田亩,富有连畛在陌,贫无立锥之地,强弱相凌,恃势侵夺,征地文案有三十年不了者,兼并与攘夺不除,天下不安,魏晋以来,虽有制度,不久弊生,违法者众,亦未能如何励行于全国,奉行于久远也,田亩之事,实为天下最难。”

崔民焘不愧是继承了崔仲方衣钵的人,他的言论震耳发聩,直指土地兼并。

杨铭双目放光,我要的就是你这种出身世家,却知道世家之弊端所在的人,虽然他也知道,崔民焘这番话说的是正大光明,真要让他干,他也不会这么干。

还是那句话,说和做,是两码事。

朝堂上,大家也在深思,去年的赋税惨到令人发指,任谁都知道,朝廷今年必然要出新政,用政策来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兼并土地,屡见不鲜,我大隋虽有重律,然犯法者却无几何,可见乃顽疾也,”裴矩道。

他的意思是,干这个事的人很多,真正判的没几个,律法在这方面形同虚设,其实还是在暗讽杨玄感。

裴蕴赶忙道:“确是顽疾,此疾由来已久,已经数百年,想要一朝得除,殊为不易。”

“再难也要改,”杨铭沉声道:

“民无田,则无以为生计,失其田者易涉险,于国无利,十五道监察使不能再拖了,今年的举人没上来,就拿前年的,大前年的补,赋税烂成这个样子,国库没了收入,下面的那些官员还在跟朝廷诉苦,吏部发文,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抢,也把钱给我抢上来,哪个剥削平民,我就将他那颗头颅,挂在他的衙门口。”

国家没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等于整个国家的运转都要出问题了,要么就得想办法尽快找钱。

但是下面的地方官呢,一个个都在诉苦,说什么大乱初定,赋税难以征缴。

这是实情,但是朝廷不能认这个实情,所以必须逼迫地方官,想办法搞钱,而地方官一旦去想办法,首先会打平民的主意,所以才有十五道监察使,以及杨铭的那句狠话。

实际上是在暗示地方官,对当地世家下手。

来钱就这两个路子嘛,一是平民,一是世家,一场天下大乱,人心思安,世家在这个时候,肯定也是选择破财免灾,而不是与朝廷叫板。

“十五个人选,需要尽早定下来,”杨恭仁点头道:“四月份,就得让他们下派地方,审查田亩情况,兼并之现象,当下却是需要重办一些人了。”

国家好,门阀就好,所以门阀的利益,与杨铭目前是一致的,他们兼并的那些土地,是吐不出来的,我不吐,总得有人吐,不然国家没钱,所以那些地方小世家,就会成为整改对象。

在这种压力下,小世家就会谋求出路,学堂和科举,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等到这些人上来,就会与现在的门阀集团,形成对抗,杨铭便可以有机会借世家以抗世家。

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最少得十几年,才会有初步改观,那些寒门子弟才有机会崭露头角。

杨铭今年三十一,十几二十年还是等的了的。

“田制,非一蹴而就之事,当下国事艰难至此,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尽早充盈国库?”杨铭环顾众臣道。

崔民焘又一次站出来道:“臣有一个办法,就是有点朝令夕改,容易引发一些人对朝廷的不满。”

杨玄感皱眉道:“那你还是别说了,朝令夕改失信于天下,不可为也。”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