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他没有在这件事情穷追猛打,皇帝陛下也松了口气。
他毕竟年纪小,对于朝廷的掌控力不可能太足,如果户部真拿这件事情说事,说他胡来,那么他这个皇帝,还真要面对不小的压力。
毕竟他头上还有个娘,太后娘娘说话,可比他这个皇帝的份量要重。
皇帝松了口气之后,才猛然回过神来,自己找赵昌平过来问话的原因。
他心里忍不住暗暗感慨。
这些朝堂里的重臣,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比如说这位户部尚书,几句话就让自己这个皇帝,陷入到了他的节奏之中。
皇帝冷静了一会儿之后,整理了一下思绪,才缓缓说道:“赵卿,朕今天找你来是想问你,对于沈毅的要求如何看?”
赵昌平直接站了起来,对着皇帝拱手,沉声道:“陛下,这种事情想也不用想!”
“造船是工部的事情,火器是兵部武库司的事情,无论怎么样,都跟他邸报司没有任何干系!”
“况且,陛下是派晋世子为钦差南下巡海,沈七只是沿途随行,如果是要东西,也应该是晋世子上书跟陛下要东西,跟他沈七有什么干系?”
赵尚书面色冷峻,沉声道:“这两个要求,一不合理,二不合法,实在是无稽之谈,臣请陛下不要理会……”
“沈子恒去年才中进士,今年便南下出差事,在此之前,他只是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对于实事一窍不通,臣请陛下下旨申饬于他,如果可以……”
“臣请把他调回建康,先在邸报司磨练几年,再派出去办事!”
“对于实事一窍不通……”
皇帝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然后看向赵昌平,默默的说道:“可是沈毅前不久,在台州府创制了一种新式兵器,然后带着不到二百抗倭军新兵,重创一路倭贼,杀敌近百。”
他看向赵昌平,问道:“这也叫对实事一窍不通么?”
赵尚书语气坚定:“陛下,孤证不证,一件事情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侥幸而已。”
他对皇帝躬身道:“无论如何,火器军械,不能交由地方,如果沿海抗倭需要船炮,可以交由工部兵部督造之后送交地方,决不能按照沈七所说,从工部兵部派人去地方!”
皇帝摸了摸自己已经有了一些细软胡须的下颌,若有所思:“赵卿怎么对自家后辈如此抵触?”
“此公事也。”
赵昌平面色严肃:“与私事无关。”
“即便是以私论,臣私下里也会给沈七写信,痛斥其非!”
第四百四十章 文武之争
甘露殿里,赵昌平抬头看着皇帝,正巧小皇帝也在看向这位赵尚书,两个人目光相触,赵昌平飞快低头,避开了皇帝的目光。
然后,气氛陷入到了一种有些诡异的尴尬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才挥了挥手,开口道:“好了,赵卿的意思,朕明白了,这件事朕会酌情考虑,沈毅是在给朕办事,即便有不到之处,赵卿也不必写信责怪他。”
赵昌平低头道:“是,臣遵命。”
他神态恭谨:“陛下,晋世子南下巡海所查抄的赃款赃产,户部是否要入账?”
“入账……”
皇帝微微皱眉,然后摇头道:“入账就不必了,朕前些天不是从户部调了几个账房么,他们已经派去南边了,等他们回来,会把账目给户部看的,不过户部看一看也就是了,他们在南边做事也不容易,不必在钱财上太多约束他们。”
赵昌平毕恭毕敬的低头道:“臣明白了。”
他起身拱手。
“陛下没有别的事情,臣便告退了。”
“嗯。”
皇帝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赵卿且回罢,朕要自己考量考量。”
听到皇帝这句话,赵昌平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陛下,臣还是觉得,京城衙门的事情,不能够交由地方,否则地方势力壮大,总有一天会影响到朝廷的。”
这就是央地矛盾。
这个问题,古已有之,困扰着历代封建王朝。
就拿沈毅原先的那个世界举例子,汉唐时期,地方上都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比如说汉朝的州牧,军政一体。
这种模式演进到朝代后期,就会出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晚唐的节度使割据。
这些本质上都是中央王朝权柄以及实力丢失,导致了枝强干弱的局面。
后世的朝代,吸收了这种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比较经典的处理方式就是宋朝那种,调集地方精锐充实禁军,导致地方军队战力孱弱,有等于无。
同时在文化上重文轻武,乃至于重文抑武,一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英雄,彻底把武夫钉在了泥尘里。
此后一直都没有能够翻身。
而现在陈国这个世界,因为数百年前也出现过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重文抑武,大陈一统天下之后,重文抑武搞了百多年,终于把军队搞得没了战斗力,在六十年前被蛮子赶到了江南,偏安一隅。
一直到现在,陈国地方卫所因为军户世袭,战斗力都非常有限,临海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且很多卫所常年吃空饷,实际人数远没有账面上那么多人。
不过重文抑武搞了几百年了,已经映在了所有人的脑海里,哪怕是武官本人,也觉得自己低文官一等,更不要说是赵昌平这种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文官了。
小皇帝微微皱眉,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的户部尚书,然后缓缓说道:“好了,朕知道了。”
“不必多说,你退下罢。”
赵尚书叹了口气,对着皇帝躬身行礼,然后退出了甘露殿。
这位户部尚书,离开了甘露殿之后,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张开来,他面朝南边,目光有些复杂。
他是想帮沈毅的。
他能做的,也就是现在这么多了。
赵昌平离开之后,皇帝陛下一个人坐在甘露殿的软榻上生闷气。
他觉得文官势力有些太大了。
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局面,因为文官势力庞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形成的,现如今朝廷的方方面面,都把持在文官手里,他这个皇帝,也不可能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一不小心,闹到太后娘娘那里去,他说不定还要吃点亏。
不过皇帝心里,还是有些不太甘心。
文官势力大,其实对他的皇位没有什么威胁,自古以来只有武夫造反,没听说提笔杆子能造得了反的,可要命就要命在这里。
这些笔杆子,虽然不会造反,可以放心的拿捏使用,用起来很安全,但是在安全的同时,很多事情他们也做不了。
比如说给朝廷带来强大的战力。
一百个笔杆子里,有一个通兵事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小皇帝一个人郁闷了半天,一点批阅奏章的心思都没有了,他扭头看向一旁的高太监,闷声道:“高明,你说,朕应不应该允了沈七的请求?”
高太监犹豫了一下,然后微微低头道:“陛下,本来这些外廷的事情,奴婢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插嘴的,但是陛下您既然问了,奴婢也就大胆一点,就当是替陛下分忧了……”
他看着皇帝,低眉道:“奴婢觉得,如果沈毅真有什么私心,便不会跟朝廷提这个要求,他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这一趟南下巡海,也是随行晋世子而已,况且这趟差事他们已经办的差不多了,抗倭军渐渐成型,他们有的是时间慢慢清理倭寇……”
“沈毅完全可以回到朝廷里来,做个舒舒服服的邸报司司正,等着从翰林院出来,安安逸逸的做个六品官……”
皇帝沉默了。
高明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
高太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低声道:“而且,杜怀送回来的奏书,奴婢也看了,杜怀的奏书里,写了他跟沈毅的对话,沈毅说如果陛下不许,他今后再也不会提起此事,老老实实的办完差事回京复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