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年代的男子成婚一般都很早,李穆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他自然不可能没有成婚。
事实上他不止成了婚,妾室都有了三房,大儿子更是已经六岁了。
李穆哑然一笑:“那好,我不劝你,你也不要劝我。”
他回头看向身后的一个王府亲卫,淡淡的说道:“跟着我从晋王府出来的护卫,分出十个跟在子恒贤弟身后,卫护他的安全。”
这个亲卫面露为难之色,刚想开口说什么,就看到李穆脸色一变,皱眉道:“怎么,我说话不好使了,是不是?”
这亲卫立刻低头,不再说话了。
李穆神色稍霁,继续说道:“再派个人去温州府衙知会温州知府蒋友德,告诉他,我抗倭军的一切后勤补给,统统由他温州府负责,如果供给不上,或者是出了什么岔子,本官不必上奏,就地就可以办了他!”
这个王府亲卫再一次低头应是。
说完这番话之后,李穆拍了拍沈毅的肩膀,然后翻身上马,大笑一声,追着凌肃的大部队去了。
沈毅也翻身上马,追着大部队奔去。
……
乐清毗邻永嘉,从永嘉一路往东,过了楠溪江,再往东走一截路,就到乐清了。
而永嘉县城一路向东,除了要过楠溪江之外,还要经过一座山。
中雁荡山。
中雁荡山跟雁荡山都在乐清县境内,不过中雁荡山在乐清南面,而雁荡山在乐清北边。
从永嘉一路正东,就会经过中雁荡山附近。
抗倭军大多数都是没有坐骑的,再加上要带上盾牌,弓弩,以及狼筅这种重兵器,因此机动起来不可能特别快。
抗倭军走了整整一天,到了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也还没有摸到乐清境内,不过这个时候,沈毅属下邸报司情报处在浙东的人手,基本上已经都被调集到了抗倭军附近,附近搜集消息。
与此同时,薛威亲自带着一队不到一百人的对于组成斥候营,在抗倭军大营附近游弋,防止倭寇偷袭。
凌肃亲自带人在附近找了一处适合扎营的空地,众人原地扎营,休息了大半个晚上。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起来的时候,凌肃就已经大声呼喝着起床,军队造饭吃了顿造饭之后,便再一次动身朝着乐清赶去。
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新兵打退堂鼓了。
因为他们从昨天晚上开始,不知道谁在军营之中传,说他们是去乐清打倭寇的。
这些新兵里,本来就有一大部分是不合格的,是被强行拉过来的,这会儿听到了“传闻”之后,有些便不太愿意去搏命,嚷嚷着要回家。
身为钦差的李穆二话不说,拔出腰间的佩剑扔给了凌肃,凌千户亲自去把几个动摇军心的人抓了出来,然后血喷溅在了抗倭军的旗子上,染红了一大片。
很快,众人来到了中雁荡山的山脚下。
这会儿,他们已经踏进了乐清境内。
站在山坡的高处,甚至能够遥遥看见一些城镇和村落了。
就在抗倭军一点一点赶往乐清县城的时候,邸报司四组的郑虎,再一次进入到了抗倭军大营找到了沈毅。
“司正,倭寇的动向有些古怪!”
郑虎脸色难看,低头道:“从抗倭军进入乐清之后,乐清境内的倭寇便不约而同的停止了劫掠百姓,似乎在缓缓向司正这里靠拢,现在其中一支倭寇聚集司正,只有不到三十里路了!”
“其他倭寇,似乎也在合围过来!”
果然……
这些倭寇突然登陆劫掠百姓,并不是什么常规举动,而是有人在背后操弄!
看这些倭寇的动向,甚至可能说,这些倭寇就是冲着沈毅,冲着抗倭军来的!
沈毅默默点头:“知道了。”
郑虎小心翼翼的看了沈毅一眼,问道:“司正,您看抗倭军要不要退后一些距离,先避开倭寇的包围……”
“不能后退。”
沈毅默默的看了一眼郑虎,开口道:“如果现在撤退,我们直接在永嘉等着就是,还到乐清来做什么?”
“你只管探察消息,别的就不要过问了。”
郑虎恭敬点头告退:“属下遵命!”
郑虎离开之后,沈毅立刻去见了李穆一面,又见了凌肃一面。
三个人简单商量了几句之后,就有一道道命令下发了下去。
抗倭军不仅没有停止行军,反而命令加速行军。
看起来,像是一口扎进了倭寇的包围口袋里。
此时,位于中军的沈毅,基本上成了这支军队的主心骨。
因为钦差不管事,武官不当家。
他自然而然的就当起了这个家。
于是乎,沈当家的大手一挥,声音肃然。
“开往乐清县城,沿途匪寇杀无赦!”
第四百四十八章 正面突围!
倭寇包围官军,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因为在此之前,这些倭寇虽然在沿海猖獗,但是在碰到大股官军的时候,他们多少还是给官军一些面子的,尤其是朝廷派来禁军清理倭寇的时候,这些倭寇往往就会望风而逃,不会跟官军正面对抗。
而地方的官军,类似于临海卫这种,也不太敢去跟大股倭寇对冲,经常都是杀一个倭寇报十个,有时候还会拿百姓的尸体当倭寇报上去冒功。
但是这一次,这些倭寇却正在一点点把沈毅的一千多抗倭军,围在了中间。
而这些倭寇,并不是来自于同一伙,准确来说,是三股倭寇势力,组成的“联军”。
此时此刻,乐清县城已经紧闭城门,乐清城外的农庄基本上被倭寇占据,在乐清城外一处庄园里,足足有几百个倭寇聚集在这处庄园里,庄园的院子里被点起一个个火坑,不少倭寇三三两两的聚拢在一起,一边烤肉一边喝酒,大声交谈。
他们大多数是用倭语交谈,偶尔会有参杂几句汉话,大多数是沿海的方言。
而至于他们烤的肉,则是千奇百怪,还有一些残暴变态一些的倭寇,将劫掠来的女子和孩童推进火坑里,看到这些父母孩童在火坑里被烧的皮开肉绽,痛苦哀嚎,这些倭寇便猖狂大笑,笑声刺耳而又聒噪。
而在庄园的最深处,几个被倭寇掳掠过来的厨子,给几个倭寇头目做了几桌子精美的饭菜,端给了几个几个倭寇头领。
此时,入侵乐清的三个倭寇头领,都在这里。
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的倭人,他身材中等,脸上没有什么肉但是却有个肚腩,一眼看去,右边脸颊上有一道长长的刀疤,伤疤从太阳穴一路到下颌,看起来颇为骇人。
这人姓李,名叫李介郎。
他是个倭人。
这个时代的倭人,除了一些贵族之外,其他的人都是没有姓只有名的,李介郎就是个无姓之人,他在东瀛本岛过不下去了,便带着几个同乡到陈国沿海来,成为了东瀛浪人。
后来就成了袭扰沿海的倭寇。
他运气很好,在一个倭寇势力中被头目看中,收为亲信,十几二十年下来,他就慢慢成为了这支倭寇的首领,因为在沿海待的久了,他给自己取了个汉名,叫介郎。
这个时代的东瀛,文字还是用的汉字,只不过文化掌握在贵族手里,像他这种屁民,是没有汉名的。
有了汉名,他又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姓。
他觉得陈国的皇室姓李,因此李姓是中原最尊贵的姓氏,所以他就对外宣称自己也姓李,这才有了李介郎这个名字。
除了他之外,另外的两个倭寇头领,一个叫泉次郎,一个叫汪显。
前者有姓,说明本家在东瀛岛,至少是个说的上名号的家族,但是为什么流落沿海做了倭寇,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汪显,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人,跟台州府王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能就是王家豢养的倭寇头领。
而在这三个人里,属汪显的势力最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