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洪德帝,是很看重赵昌平的。
如果不是因为沈毅现在权势越来越大,淮安军的份量越来越重,赵昌平的确很有可能,在中书掌枢。
毕竟两个人都是甘泉书院出身,势力不好太大,太大的话,皇帝晚上睡不安稳。
赵相公哑然一笑,开口道:“陈相德高望重,哪里是我比得上的,莫要说笑了。”
“中书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吏部的几位堂官也要请过来,陈相莫要耽搁了,咱们快回中书要紧。”
陈靖依旧不紧不慢的往中书走,然后笑着问道:“昌平兄觉得,这河南应该交由谁来主政?”
赵昌平面带微笑,开口道:“是谁去不要紧,但是却不能派一个跟沈毅不对付的人过去,不然……”
他看着陈靖,静静的说道:“不然,沈毅那里未必会有多大的反应,但是陛下那里,却可能会很不高兴。”
“毕竟陈相你也看见了。”
赵昌平静静的说道:“很多文书,都已经不经过中书,直接送到御前了。”
这一句话似乎是在提醒,又似乎是在警告的话,说的陈靖眼皮子直跳。
这位首相想了想,点头道:“昌平兄说的有理。”
“回了中书之后,咱们再好好议议罢。”
说到这里,二位宰相相视一笑,然后一前一后回了中书。
……
到了傍晚的时候,几位宰相之中的宰相崔煜,被留在中书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其他宰相则是陆续离开中书,下班回家。
赵相公先是离开中书,又去了一趟户部,这才离开皇城,准备上轿子回家去。
还没有走到自己的轿子门口,他就远远的看到一个一身七品官服的年轻人,等在自己轿子旁边,等离得近了一些,他才看清楚来人,笑着上前。
“子常怎么在这里?”
等在这里的,正是沈恒。
沈恒低头,行礼道:“拜见师伯。”
赵相公伸手拉着他,笑着说道:“无须多礼。”
“子常在这里等我,是有什么事情?”
沈恒点头,面色恭谨:“有些事情要请教师伯。”
赵昌平想了想。
“那子常同我一道回家去?”
沈恒犹豫了一下,低头道:“小侄遵命。”
二人一路到了赵家府上,沈恒见过了赵家的熟人之后,被带到了赵家的书房里,赵相公坐在主位上,微笑道:“子常你,倒是难得来一趟,师伯让你师伯母去准备饭菜了,今天在这里好好吃一顿。”
沈恒先是低头。
“多谢师伯。”
赵昌平示意他坐下,等沈恒落座之后,他才笑着问道:“有什么事情,让子常这样着急?”
沈恒坐下来之后,想了想,开口道:“今天师伯还有陈相离开甘露殿之后,陛下又召小侄去说了会话。”
赵昌平点了点头,问道:“说了什么?”
“陛下,要给小侄升官。”
沈恒的神色,有些苦恼。
赵昌平低头盘算了一下,然后笑着说道:“你是洪德十年的进士,在翰林院做了三年庶吉士,调任中书舍人,如今正好又是三年过去,的确也到了还调职的时候了,怎么这样大惊小怪?”
沈恒低头,苦笑道:“师伯,按照常理,应该是吏部给小侄调职,如今陛下直接调任,而且是……”
“调任翰林院侍讲。”
“小侄与大兄不一样,这几年全无功劳,这样升迁,着实有些不太对劲。”
“大兄不在建康,小侄一时半会拿不准主意,因此来请教师伯。”
赵昌平闻言,面色也有些古怪。
如今沈恒是从七品中书舍人,而翰林院侍讲学士,已经是从五品了!
连升两品四级,这种速度一般只有京官外放地方官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
即便是京官外放地方官,都很少有这种连升四级的。
沈恒低头道:“小侄知道,这多半是因为大兄的原因,小侄想问的是,这事会不会对大兄有什么影响,如果有的话,趁吏部的文书还没有下来,小侄明天一早去请见陛下,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昌平低头喝了口茶水,微微摇头道:“北边将有大战,这个时候陛下给沈家一些好处,鼓励你家兄长,并不奇怪。”
“再说了……”
赵相公微笑道:“一个从五品的官职而已,现在已经很难影响你那个兄长了,不必替他担心。”
“陛下让你去做你就去做就是,不用担心升官快。”
“升官再快,还有你那兄长快么?”
沈恒微微低头。
“小侄明白了。”
……
北边,开封府。
沈老爷整理好行装,看向一个中年官员,拍了拍他的肩膀。
“开封府衙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了。”
这位被临时调过来的山东县令战战兢兢,颤巍巍低头:“下……下官遵命。”
沈老爷见状,哑然一笑。
“放心,府衙的事情并没有多多少。”
“比起县衙。”
他笑呵呵的说道。
“说不定还简单轻松许多。”
说完这句话,沈侯爷翻身上马,一路往北,朝着北边的前线大名府河间府方向去了。
他必须要去看看……
北边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形。
以及……
决战,还有多长时间来临。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压力山大
沈毅被拖在开封,已经太久了。
主要是因为,这里没有什么能够主持局面的人,总不能把张简一个人掰成两半来使,再加上开封刚刚打下来,城里比较乱,一定是需要一个能够主政的人,在这里维持开封城以及整个开封府秩序的。
所以,沈毅就只能临时充当这个角色。
不过他在北边,还有更重要的差事,不能一直待在开封当他的开封知府,因此不得已之下,从附近东昌府的几个知县里挑了一个出来,暂时替代开封知府的职事。
这对于这位县令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只要他不出什么岔子,将来履历上添上一句,曾经暂代开封知府,那么将来他升迁的路子,就会宽上很多。
这也是扩张带来的好处之一。
一个统治政权时间长了,既得利益被瓜分干净,很容易形成每一个坑里都已经有萝卜占据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阶层固化。
而一但有了新的地盘,新的蛋糕,就立刻会多出许多坑位,能让一些有能力的人爬上来。
这些有能力的人,又会带动整个官场,让官场相对多一些活力。
沈毅离开开封府之后,不敢耽搁,直接一路北上,赶往济南府。
他离开济南巡营的这段时间,左右两路大军与北齐的作战,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更加激烈。
苏定两度推进到河间府府城之下,又被河间府的周家父子给打了回来。
凌肃那里,战果要更多一些,他们已经打进了真定府,但是被敌人挡在了真定府,不太好继续北上。
大规模的主力碰撞还没有发生,但是小规模的遭遇战,几乎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只沈毅离开的这段时间来算,淮安军阵亡的将士就接近了一千人,受伤的更是数千。
当然了,因为打法灵活机动,淮安军基本上不会吃亏,也就是说,齐人付出的代价更大。
沈毅到了北边之后,并没有直接赶去前线战场,而是先到了济南城里,开始处理赶路的这几天堆积的公事。
因为沈老爷没有固定的地方办公,给他送公文的邸报司以及内卫,要经常确认他的位置,有些不好在路上送的,会确认沈毅下一站的目的地,将公文直接送到下一站去。
也就是说,不少公文是直接送到济南城里的,这些公文里,有大量关于前线战事的汇报。
这天傍晚时分,身为山东首宪的沈抚台,很低调的,几乎悄无声息的进了济南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