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错。”
薛威开口道:“沈公私下里跟我说过,如果咱们这一次北伐不成,将来天命所归的,多半就是这些鞑靼人。”
凌肃也想了想,然后开口笑道:“沈公说的,应该是几十年乃至于百年之后的鞑靼人,现在的鞑靼人,至多二十万户,甚至只有十几万户,他们底蕴远远不够。”
薛威苦笑道:“我能占下大同,是因为鞑靼人主动撤退了,跟着沈公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打这种全然占不到任何便宜的仗。”
苏定从怀里取出一张精巧的地图,铺在了桌子上,然后手指着山西的位置,对着薛威说道:“咱们淮安军在战事告一段落之后,大概会成为大陈在北疆的边军,到时候薛将军,估计要驻扎在这里,也只有薛将军,有应付鞑靼人的经验。”
“也没有什么经验。”
薛威咧嘴笑道:“他们攻城很是差劲,拖住他们就是了,不过跟这些鞑靼人打仗,很是锻炼骑兵,我手下有三个千户营的骑兵,跟这些鞑靼人纠缠了近一整年,虽然只剩下了一大半,但是剩下的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骑兵精锐了。”
苏定笑着说道:“也就是薛将军这种性子,才敢用鞑靼人这样的强敌练兵,要是苏某过去,恐怕只敢据城固守了。”
凌肃伸手,给两个人倒了茶水,然后咳嗽了一声,微笑道:“二位,今天咱们难得聚在一起,我们各自所部,也都距离燕都不远了,是不是应该商议商议,如何攻燕都的事?”
薛威接过茶水,对着凌肃咧嘴笑道:“凌将军,我部在燕都西边,你们右路军在燕都南边,苏将军在燕都东边,现在只差封住北边,就可以围住燕都了。”
说到这里,薛大将军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现在不清楚燕都城里还有多少齐军,我那里兵力太少,只能够勉强守住西边,还要两位哥哥派人,去封住燕都北边,防止燕都里的齐人北逃。”
苏定默默说道:“我已经派人去北边探查情况了,按照邸报司内卫还有斥候送回来的消息看,这几个月时间,燕都城里的朱里真人一直在北撤,北边的官道上,都被轧出了一个个深深的车辙印。”
薛威闻言大怒,拍了拍桌子,闷声道:“这帮狗娘养的胡人,这些年不知道在北边搜罗了多少好东西,眼下估计都被他们运到关外去了!”
凌肃看向苏定,开口道:“苏将军,咱们各派两万五千人,去封住燕都北边的门户如何?”
苏定想了想,先是点头,然后开口道:“这自然没有问题,不过我提议,凌将军与薛将军调换一下位置。”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由右路军驻扎在燕都西边,我们左路军驻扎在燕都东边,薛将军守住南边,这样不管南北哪里有情况,咱们两路兵力多的大军,都可以尽快支援到。”
苏定又看向薛威,沉声道:“薛将军在山西打的艰苦,现在领兵太少了,我从左路军分出去十个千户营给薛将军。”
薛威摆了摆手,摇头道:“不用不用。”
他咧嘴笑道:“我没什么大本事,也领不了太多兵,就现在自己带出来的兵,用着就足够顺手了,到时候打起来,万一把左路军的兵伤了,苏将军还要埋怨我。”
苏定连忙站了起来,微微低头道:“薛将军这是什么话?整个左路军,都是薛将军您带起来的。”
薛威摇头:“不能这么说,我领左路军的时候,左路军才多少人?”
凌肃低头喝茶,不紧不慢的说道:“围了燕都以后呢?”
薛威不假思索的说道:“自然是上报沈公,请沈公过来主持大局。”
苏定也点头道:“这种时候,是要请沈公过来。”
凌肃微笑点头:“那好,今天定下来,咱们就这么办。”
他看向薛威,伸手拍了拍薛威的肩膀,叹了口气:“这场战事之后,兄弟你一定要好好休养几年,你现在年轻,伤了身体感觉不出来,等你年过四十,各种毛病就都找上来了。”
薛威笑着说道:“老哥哥放心,我自己的身子,自己心里有数的。”
……
泰安州,天子行宫之中。
沈毅手里捧着文书,来到皇帝面前陛见,他微微低头,沉声道:“陛下,前线的事情进程,远超臣之预料。”
“齐军大量撤回关外去,王师很顺利的围了燕都。”
“臣准备这就动身北上,替朝廷,替陛下……”
“取回旧都。”
洪德皇帝闻言,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他站了起来,走到沈毅面前,重重的拍了拍沈毅的左肩。
“拜托沈卿了!”
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托孤
燕都皇城皇宫一处偏殿里里,昭武皇帝神色平静,坐在自己的的位置上,在这处不起眼的偏殿之中,坐着大将军郎琰,大将军诺勇,以及昭武皇帝的三个年长的儿子。
昭武帝比洪德皇帝年长几岁,今年已经三十二三岁了,他们这些出身皇室的,播种向来很早,此时他最年长的庶长子,已经十六岁了。
即便是嫡子,也已经十三岁。
此时,两个十五六岁的儿子,和一个十三岁的嫡子,都被叫到了这里来。
郎琰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声道:“皇上,贼人三路逼近,估计用不了几天,就要把燕都围住,现在城里还有数万禁军,破敌虽然不易,但是护送皇上您返回盛京,绝没有什么问题。”
昭武帝淡淡的说道:“朕说过许多次了,朕不会离开燕都。”
“今天叫你们过来,是把朕这三个儿子,托付给你们两个人。”
他看向郎琰跟诺勇,咳嗽了一声之后,开口道:“今夜,你们两个人就带着他们离开燕都。”
“城里剩下的几万禁军,已经全部是汉军,这些人带到关外去没有什么用处,也未必愿意跟咱们去关外。”
昭武皇帝再一次咳嗽了一声,缓缓说道:“城里剩下的将领,都是相对值得信任的,他们会领着这些汉军,与城外之敌奋战到底。”
说到这里,昭武帝回头看向自己的三个儿子,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开口道:“本来,按照他们汉人的规矩,朕应该立嫡子为继任者,但是你们年纪太小了,这个时候,朕必须要选一个晓事的,来主持局面。”
“老大。”
大皇子赵玄,跪在昭武帝面前,低头垂泪:“父皇。”
“朕现在,立你为大齐的后继之君。”
“圣旨诏书,朕已经备好了,皇帝印信,也由你一并带去盛京。”
昭武帝一口气说完这几句话之后,然后扭头看着郎琰还有诺勇,面无表情道:“舅舅,诺大将军。”
“朕殉国之后,你们二人便是新朝的顾命大臣,辅佐新君坐稳大齐帝位。”
退到关外之后,北齐实际上就是名存实亡了,但是在他们这些朱里真人口中,肯定是不能就这么承认的。
因此,该说大齐还得说大齐。
昭武帝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人做顾命大臣,是因为现在北齐或者说朱里真的大部分残存兵力,都在他们二人手中,有他们辅佐,他的儿子才能坐稳那个位置。
尤其是郎琰。
郎家与昭武帝一脉,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绑定的。
因此,郎琰一定会尽全力辅佐这个新主子,以巩固自己,巩固郎家的地位。
甚至,昭武帝原本打算在宗室之中选择良主带领朱里真人东山再起,也是在郎琰的强烈反对之下,改从儿子中选择继承人。
二人跪在昭武帝面前,深深低头,都是各自垂泪:“臣遵命。”
皇帝这才点头,他对着自己的大儿子招了招手,赵玄跪在地上,一路爬到自己父亲面前,已经是满脸泪水。
皇帝看着他,默默说道:“朕要叮嘱你几件事情,你将来若有能力,一定要去办。”
赵玄满脸泪水:“父皇,您跟我们一起出关罢……” ', ' ')